2007-07-22 12:06:30吳思鋒

關於「凝」的一種注視《八月寧靜》

作者:陳寧
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01)

八月尚未到來,抑或,八月已然離去。在八月與八月龐巨卻又閃逝的間隙,我拾起《八月寧靜》,讀。文章大多短小,約莫三、四頁內即是一次放收。篇幅如斯,書寫並不如想像中簡單,要不是隨興以致散漫,便是尚不及告終即草草收尾。對於讀者,更有可能一閃即逝,空白踏過。

陳寧攫引讀者目光的,並非大量列出卡夫卡、小津安二郎、卡爾維諾等藝文名流的知識炫技,亦非書寫巴黎的異鄉情調的獵奇心態。或說,被她寫進的眾作家們(誰知道沒寫進的還有多少位哪),以及巴黎她在書裡一再書寫的城市固然重要,但若缺少了她觀看與文字上的「凝」的質感,這份寧靜也就會無可避免地染上俗氣的囂嘩了。

「凝」,這個字一再浮顯於我的額前,凝視、凝神、凝結、凝練(當然也少不了凝重)等詞彙隨後待命,一支作家專屬的文字精衛隊,悍守每一座記憶與時光的城池。凝視,觀看的敏銳;凝練,文字的精簡俐落;凝神,思慮的集中;凝結,瞬間靈思的固化捕捉,諸此種種,相互輔佐,猶如一張精巧手工的感覺/敘述之網。

從這樣多重的「凝」的質感往下推衍,我們會發現陳寧與書寫之物事的「距離感」是《八月寧靜》另一個可觀之處,像是南方朔在序言中摘舉的幾段話,皆可見在她的「距離感」的凝視之下,被寫爛的巴黎竟然仍有我們未曾注視的旋面。但我推想,陳寧對於巴黎的情感,或許是來自於她自身對於記憶、時光、流浪等母題的敏感。不但此書的第二、三章節分別為「沉默時光‧文字光影」、「記憶迴旋處」,6月9日她來台北進行讀書劇場《練習場》時,全場的五個章節至少也有四個直接與記憶或時光或流浪有關(「chap1旅人」、「chap2時間」、「chap3昨日」、「chap4過客」)。她的風格來自於對這三個母題的鑽探與感受,反映在《八月寧靜》上,築造出的其實並非對於母題的敏銳書寫,而是屬於生活風格的感受的縱橫交錯。這是一種閱讀文字而後投入想像某種風格生活的閱讀經驗,而不僅僅是對於敘述的觀點與遣詞的驚艷。

最近一次,也是僅有一次與陳寧的遇見是在6月9日,牯嶺街小劇場三樓,樸簡的舞台、燈光,生澀、緊張的聲線,那是作家正在為讀者們朗讀,朗讀她的旅人記憶。雖然粗糙,卻是無比真誠、勇敢。


※陳寧(塵翎)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ningv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