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2 01:53:38吳思鋒

知識份子與音樂的思辯交響《並行與弔詭》

書名:並行與弔詭:薩伊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
編者:亞拉‧古策里米安(Ara Guzelimian)
作者: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丹尼爾‧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
譯者:吳家恆
出版社:麥田出版社(2006.7)


中文版的書名旁,有一個原文版沒有的子標題,引起我很大的興趣--「當知識分子遇上音樂家」。表面上看來,大多數人會輕易地將薩伊德與巴倫波因分別套入,這是非常理所當然的聯想/聯結,畢竟前者以文學理論起家,後者以音樂家身分為人敬重。

若不這麼簡單地想,而是站在一個身分性、流亡性、批判性的角度觀看,兩個人其實皆為知識分子與音樂家的綜合。自己當然對薩依德稍微熟悉一點(這裡的「當然」,亦隱含「我」的某種歧視或偏見),也對他不只書寫音樂理論,同時還可稱得上是一位鋼琴家感到佩服,因此他自己便適用「當知識分子遇上音樂家」此一題目的概念,巴倫波因也是。「當知識分子遇上音樂家」,在這個層次上明示了兩人「將音樂和智識融鑄一體」的稟賦;而就外在表現來說,兩人在1999年主持的「威瑪工作坊」(馬友友亦參與其中),集合包括以色列及阿拉伯等十多位不同國家的演奏者(而且在德國進行),展現了音樂(藝術)的超越性。再到2001年,巴倫波因甚至率領國立柏林歌劇院在以色列演出華格纳的作品,華格纳一向被視為反猶主義者,而以色列猶太音樂家巴倫波因,竟然公開率團演奏,此舉引來爭議,而對話往往卻也正由爭議開始。

巴倫波因對於華格納、德國與猶太之間的看法,在第四章有非常精采的陳述、答辯,這一章節的最後,巴倫波因說:只是要是我們碰觸到過去,就必須把界線劃清楚,把話說清楚。我不認為我們有權利一竿子打翻任何東西,如果是因為別人恨我們,我們就恨他們,那我們就降到跟那些迫害我們多年的人一樣的水準了。

而薩依德同樣處處展現了他的機智與深思,遵循他一貫「社會姿態」、「人文主義」的立場,或問或答,銳利而細密。

因為如此,我們讀到的絕對不只是一場音樂專門的討論,而是從音樂出發,遍及政治、歷史、文學等多樣領域的深度思辯。

因此,你可以說它什麼都不是,但我會說它,什麼都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