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2 17:58:04吳思鋒
向香港七十年代致敬《鬼馬狂想曲》
2003年中,香港導演齊聚ㄧ堂合作了一項「1:99電影行動」,以實際行動表達香港影界對後SARS時期的香港最直接的關懷。其中杜琪峰與韋家輝的《狂想曲》,時間定於香港的七十年代,大堆頭的明星化上誇張的造型排隊應徵,每個人只敢奢想有一份工作,說話的時候怯怯懦懦的,該主管卻很誇張的讓他們擔任要職,慷慨給予大筆薪資,最後所有人再大合唱一首應也屬於當時候的歌曲。
故事是以這樣狂想的方式敘述,讓香港人知道這段美好的過去,並且激勵香港人只要努力,未來一定能夠再現這段繁榮。
2004年,《狂想曲》延伸成為一部單獨的劇情片,即《鬼馬狂想曲》,但導演則由韋家輝一人擔任。從1997年到2004年8月,韋家輝和杜琪峰在「銀河映像」的搭檔,是香港影壇不論市場上或評論上皆舉足輕重的一環。杜琪峰在導演的位置雖然蓋過韋家輝,但是韋家輝在編劇上往往也是獨佔鰲頭(香港評論界對於兩人互相影響的作用亦時常討論且結論難定;兩人也都是電視台編導出身),總之,兩人各司其職、長期合作的效果便是讓香港電影繼續保持起碼的活力與創意。
《鬼馬狂想曲》取借了七十年代很多香港影視的經典,比如劉青雲+古天樂+陳小春乃模仿《半斤八兩(許冠文執導,1976年)》中的許氏三兄弟,該電影中的壞人石堅亦由吳鎮宇重新演繹;張柏芝飾演的是1978到1982年三度被搬上舞台,家喻戶曉的「林亞珍」;鍾麗緹的肉彈形象則為1966年開啟演員之路的著名艷星狄娜;1970年代紅遍香港樂壇的筷子姐妹花在Twins的表演下,同樣再度提供香港人一股懷舊的氣味。選用許冠傑所作〈天才與白癡〉、〈天才白癡夢〉兩首經典歌曲,同時也確認了電影中時代與氛圍希望呈現的調性。電影名稱的「鬼馬」二字,想來更可溯自1974年首部許氏喜劇《鬼馬雙星》而如是取名。其餘如神燈、偵探社、巷內與戲院打劫等設定,皆其來有自,而非憑空想像。
如果只談「懷舊」,這部電影是成功的(當然身於台灣的我們若要觀看此片,必會因為地域與文化上的差異而有一定的侷限)。但一部電影不可能忽略「意義」和「意義構成」的問題。
《鬼馬狂想曲》有一個很漂亮的概念:願望該不該有?該不該要?該要一個怎樣程度的願望?太大,不切實際;太小,浪費機會。
可是這一命題僅於開頭,恍若靈光一閃的稍縱即逝,並沒有運用後面的場景得以延續下去,它終究再次落得「熱鬧有餘,精采不足」這一香港電影時常為人詬病的症狀。我對於香港電影「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境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諸如此類的體驗中產生的。
然而,巧合地是,香港電影這樣的情況與台灣正好相反,台灣電影在意義上的挖掘較之呈現上的開發要著力得多,交流頻繁(多半是旅遊、觀光、娛樂上)的兩地竟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發展,這一點,恐怕得由歷史與政治的層面談及了。
故事是以這樣狂想的方式敘述,讓香港人知道這段美好的過去,並且激勵香港人只要努力,未來一定能夠再現這段繁榮。
2004年,《狂想曲》延伸成為一部單獨的劇情片,即《鬼馬狂想曲》,但導演則由韋家輝一人擔任。從1997年到2004年8月,韋家輝和杜琪峰在「銀河映像」的搭檔,是香港影壇不論市場上或評論上皆舉足輕重的一環。杜琪峰在導演的位置雖然蓋過韋家輝,但是韋家輝在編劇上往往也是獨佔鰲頭(香港評論界對於兩人互相影響的作用亦時常討論且結論難定;兩人也都是電視台編導出身),總之,兩人各司其職、長期合作的效果便是讓香港電影繼續保持起碼的活力與創意。
《鬼馬狂想曲》取借了七十年代很多香港影視的經典,比如劉青雲+古天樂+陳小春乃模仿《半斤八兩(許冠文執導,1976年)》中的許氏三兄弟,該電影中的壞人石堅亦由吳鎮宇重新演繹;張柏芝飾演的是1978到1982年三度被搬上舞台,家喻戶曉的「林亞珍」;鍾麗緹的肉彈形象則為1966年開啟演員之路的著名艷星狄娜;1970年代紅遍香港樂壇的筷子姐妹花在Twins的表演下,同樣再度提供香港人一股懷舊的氣味。選用許冠傑所作〈天才與白癡〉、〈天才白癡夢〉兩首經典歌曲,同時也確認了電影中時代與氛圍希望呈現的調性。電影名稱的「鬼馬」二字,想來更可溯自1974年首部許氏喜劇《鬼馬雙星》而如是取名。其餘如神燈、偵探社、巷內與戲院打劫等設定,皆其來有自,而非憑空想像。
如果只談「懷舊」,這部電影是成功的(當然身於台灣的我們若要觀看此片,必會因為地域與文化上的差異而有一定的侷限)。但一部電影不可能忽略「意義」和「意義構成」的問題。
《鬼馬狂想曲》有一個很漂亮的概念:願望該不該有?該不該要?該要一個怎樣程度的願望?太大,不切實際;太小,浪費機會。
可是這一命題僅於開頭,恍若靈光一閃的稍縱即逝,並沒有運用後面的場景得以延續下去,它終究再次落得「熱鬧有餘,精采不足」這一香港電影時常為人詬病的症狀。我對於香港電影「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境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諸如此類的體驗中產生的。
然而,巧合地是,香港電影這樣的情況與台灣正好相反,台灣電影在意義上的挖掘較之呈現上的開發要著力得多,交流頻繁(多半是旅遊、觀光、娛樂上)的兩地竟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發展,這一點,恐怕得由歷史與政治的層面談及了。
下一篇:部落文化的復振據點《部落安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