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5 10:20:32orangebach
台灣的咖啡店
台灣最近喝咖啡已經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上星期跟同事到永康街聊天,她特愛某家單品咖啡店,這個位子已經歷經數代更迭,每一代都是單品咖啡店。離我上次去大概是兩代以前。
如同往例,店長會來問你:今天想喝甚麼咖啡?現在不流行看品項條列喔,你要告訴她今天心情如何,喜歡怎樣的口味,酸一點、苦一點之類的....總之要很玄的答案。
我想了久了些。店長說:最近有支哥斯大黎加不錯,是怎樣怎樣的味道中又有點甚麼甚麼...
我立刻說好,因為覺得也體會不出來。
接著,現在還流行,磨好粉之後放在弘吸式咖啡套件上面的玻璃杯中,拿給你聞聞,讓你確認這是不是他剛剛說的怎樣怎樣的味道又加上甚麼甚麼...店長問我:有沒有?香蕉味。
我把鼻子放到玻璃杯上深深嗅一大口氣!這這這....不就是咖啡味嗎?哪裡有香蕉味?
我面有難色。
他看我面有難色,立刻把玻璃杯拿起來轉幾圈,說:有時候換個位置會更明顯。
喔。我心想,最好是你可以轉出個香蕉味來。我繼續配合嗅一大口氣,恩.....味道比較厚重了些,但....就是咖啡味啊...
我勇敢地說:「咖啡味,沒有香蕉味」。
我反問他:ㄟ萬一有客人跟你說,沒有香蕉味,或者說我不喜歡這個味道怎麼辦?
「那就重做一次」,店長倒也回得乾脆,「不過沒人這麼說過」
看在他這麼乾脆的份上,我決定放他一馬。好吧就這個了。他如釋重負地離去
就在他走後不久,我隔壁桌的小姐轉頭對我說:你講得對,我也聞不出來。
我說得是真的,萬一你的香蕉味是我的莓果味怎辦?難道就硬要對方買單嗎?
這不是味道本身的味道,是味道衍伸出來的味道的想像,難道有譜可循嗎?難道有固定規格嗎?沒有嘛。
這樣的形容詞目的是甚麼?我不理解。
也可能是不想理解,因為我缺乏聽店長在那裏講一堆天馬行空形容詞的耐心---要這樣掰我也可以掰好幾頓出來。
我同事是會員,感謝她心胸寬大,沒跟我翻臉,說不定內心已經要羞到地洞裡。
但我真不知道這樣的意義是甚麼。
這些年來,台北很多咖啡店都來這套,我只遇過一家描述地跟喝起來比較接近的。
這樣會比較好喝嗎?
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應該是下回,要多些耐心好好地問問店長,拜託他想清楚講明白,請他教教我究竟甚麼味是甚麼味
(悄悄話)
2015-07-14 23:13:56
我總覺得很多台灣的人有種過度擔心自己的努力沒被重視,或是沒得到自己覺得應得的感激回報的焦慮感。因為焦慮,所以會用有點露骨甚至粗魯的方式尋求認同,以至公關宣導的重要性凌駕於實際成果。服務業如此,政治業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