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巴黎首日
文章是在飛機上寫的,滿亂七八糟的;後來懶得打,便用舊招拍照貼成圖。
文中提到的音樂會是出發前一晚聽的Paul Lewis獨奏會,當天曲目上半場是巴哈兩首聖詠前奏曲和貝多芬13、14號奏鳴曲,兩者互相穿插;下半場是展覽會之畫。
我很喜歡上半場的貝多芬,尤其很少注意到的14號,有機會坐下來仔細聽,才發覺是很好聽、很親切的曲子。在貝多芬奏鳴曲之前安插一首巴哈的聖詠前奏曲是鋼琴家的巧思,聽起來氣味頗為一致,滿搭的。Lewis的觸鍵很細膩、控制得很謹慎但是也滿自由的,沒有為控制而控制的味道,可說是已經內化成自己的風格,以這樣的觸見表現出來的音質同樣細膩,聽起來非常舒服且順耳,很適合這兩首還沒想太多的貝多芬奏鳴曲。
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上半場的橘,成為下半場的枳。Lewis善於拿捏手指,碰到展覽會之畫顯得拘謹,我聽來是就算怎麼樣大聲(鋼琴的絃都被彈得嗡嗡作響),還是不夠奔放。但是如我筆記所言,他真的盡力了,選擇此曲就是對自己的挑戰,他的表現證明他的努力,而且誠實地傳達,這樣便已足夠。
我跟朋友討論過,演奏家有因為光芒萬丈的表現贏得全場歡呼,也有因為觀眾盲目支持而贏得全場歡呼,後者經常讓我尷尬,若是因為支持本地藝術家這種理由,更令我尷尬,不知道要違背良心同聲讚美,抑或按照良心挑三揀四,最後通常選擇微笑不表態,因為不曉得該做哪種反應。當晚的Paul Lewis某個程度上提供我一個解答:演奏者如果盡了全力,便超越外在標準,無論表現如何,我都會為他鼓掌。
當天上午八點多,我抵達旅館附近的北站(Gare du Nord),照片是在對面吃麥當勞早餐時順手拍的。
北站在巴黎應該是最大的車站,匯集了火車、地下鐵、機場捷運還有歐洲之星。車站附近,龍蛇雜處,除了觀光客,遊民最多,車站內到處有尿,車站外也有人隨地尿尿;當初圖離歐洲之星近,行李不用拖太久,事後才發現這地區頗亂,離刻板印象的浪漫花都,天淵之別,好處是見識到真實巴黎的切片,壞處是在車站裡要避開地上的水窪,因為極可能是尿不是水。今天車廂內還有狗屎....(為什麼這些旅遊書裡都沒寫?)
這是北站一進去火車羅列的模樣,比台灣的車站大上許多,這裡也是歐洲之星的巴黎站。
上一篇:行前雜記音樂會
可能因為我有買Paul Lewis的貝多芬全輯
現場聽 沒太多驚艷 反而覺得上半場鋼琴音色不夠凝聚
到了下半場 雖然他未必適合展覽會之畫這種粗重的活兒
但是真是有被他感動到 (也許就是版主所說的"盡力"吧)
說到巴黎 希望版主能多感受到她的自由氛圍
別像我老媽 回來一直念念不忘巴黎滿地的狗屎
您好:
我也去欣賞了Paul Lewis 10/23在台北的演奏
但因為沒有去過去國家音樂廳聽過鋼琴獨奏會的經驗
不曉得您是否會覺得當天的演奏
左手低音的部分糊了一點
或是該說踏板太重了一點呢?
當然 整體而言是一場很精彩的演奏 很細緻很有氣質
另 祝您的歐洲之行愉快!
To Chung,
一則國家音樂廳原本殘響就很重,怎麼聽都會嗡嗡作響;二則我沒有聽那麼細,我滿喜歡那天的氛圍和他的控制力道。整體詮釋有吸引我。
感謝你的祝福,我鐵定會很愉快的!
To Terry,
老實說我覺得倫敦比較自由。
巴黎人很愛管東管西的,意見很多,然後又說一套做一套,跟台灣人很像。所以到巴黎感覺並不陌生。
若說巴黎自由,我想或許是展現在「觀看」上,你可以任意看任何人,任何人也可以任意看你,他們在視覺上很自由且開放,受到藝術品太多影響。
Paul Lewis的展覽會之畫,對啊,就是全力以赴,無論結果如何,那個過程是有意義的,這也是一種說服。
不過說到貝多芬奏鳴曲,前幾天我在巴黎FNAC試聽波里尼新片,貝多芬的no.7, 14, 22,非常動人,再度證明他不是在彈琴,他在做自己,很敞開、很親和、有意境。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