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年新希望
我的新年新希望
1. 改走諧星路線:
我一直覺得自己太嚴肅、太認真,每每面對想做的事、想說的話,well好吧,也包括想愛的人,都太嚴肅太認真了,但是人生走到現在,對我而言,體認到其實舉重若輕是的確值得學習的一門學問。所以今年新年新希望之一就是要改走諧星路線。
從去年底到現在,把這個想法跟好朋友分享過,他們的反應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大部分竟然都說:「你已經是了啊~~~~」,或者「你覺得你不是嗎?」,有一個說「你現在這樣很好、很舒服,不需要走諧星路線」。對於已略有諧星架式,我的確渾然未覺。
接下來被問到第二個問題是:「你想走哪種諧星路線?」我想走綜藝節目主持人路線。「哪個綜藝節目主持人?」張菲。接下來的反應很一致,朋友們用著不可思議地眼神望著我,笑出來,然後陷入一陣沉默中,顯然等著解釋。
改走諧星路線為什麼會成為渴望?
一方面因為本質中有某一部分帶有牙尖嘴利的因子,要嘛是與人針對事物、道理等分析討論,要嘛是在言語之中嬉笑怒罵、針鋒相對,前者的機會比較多,後者因為現代多數人心軟弱如玻璃娃娃,熟人懶得理我,生人覺得我傷害她或者讓他感覺沒面子,搞得沒有人與我鬥鬥嘴,唉,人生是寂寞的。既然如此,那我就自己來搞笑好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者就來玩一玩,沒有就自娛娛人罷。
其次真的想輕鬆點看事情,換個角度,幽默以對,我想許多壓力應該會減輕不少。忙碌沒問題,壓力是該盡量紓解掉的。
2. 花錢欲望:今年想要去紐約和倫敦,外加買一張Herman Miller的工作椅。
因著前年在倫敦待得久些,去年非常收斂地在家中坐。年底時想起三年前跟自己的約定--從此每年到倫敦去一趟,便覺今年一定要繼續實現下去;去多久則未定。今年若去倫敦,我希望能夠或多或少有些改變,諸如去再多些周邊的小城鎮走走,以及不一定要在倫敦聽音樂會。
決定要去倫敦之後的第一個動作很自然地便是去看一下音樂會菜單,2012-13樂季的菜單明顯比去年清爽許多,不過當然還是有得聽;音樂會上,倫敦絕無冷場。然後再看一下展覽時程吧...Tate Modern的新館,以及接下來的展覽,都滿令人期待。最後再拜訪一下老同學。
比起倫敦,坦白說我竟然更渴望去紐約。
去年因著工作緣故,研究了一下紐約,我發覺過去的紐約經驗真是相當膚淺而且虛浮。我想用新眼光探訪紐約,尤其是MoMA,對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American Expressionism)的作品益發地想念起來,我想念畫中那種喧鬧、嘶吼、張牙舞爪地想要朝世界表達主張的樣貌,甚至認為我們身而為人或多或少本該如此。我也想再去逛逛設計館,以前重心忙著放在畫上,對設計館相當忽略,今年若去可要睜大眼睛好好看。
其次是音樂會。再來是shopping,哈哈哈,紐約超好買的,倫敦也好買,但紐約還是超好買;再來可能來場音樂劇吧,老實說一直覺得音樂會太吵又貴,除在台灣,出國從未看過音樂劇,但是去年百老匯某劇院上映了改編版的蜘蛛人,最大噱頭是27個蜘蛛人全場飛來飛去,我就覺得有點搞頭了;如果要花錢看,這齣是首選。其次是外百老會和外外百老匯的情境劇、行動劇,超級酷炫的,也可以是個選擇。
最後一個花錢的想望是買張Herman Miller的工作椅。
周末去看一個插畫展,在Herman Miller展覽。對於Herman Miller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沒有體會過甚麼叫做世界級人體工學座椅;拜看展之賜,順便看了椅子,我只能說,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看完我決定要買一把椅子給自己。
我的工作需要久坐,在家也需要久坐,可是我的坐姿不良一直是個問題,一定要把雙腳翹在桌子上、背斜靠在椅子上,整個人大略成120度傾斜,才能專注地做事,大腦迴路不致阻塞。之前沒有積極上瑜珈課之前,背肌和腹肌非常軟弱且缺乏回復力,導致我的腸胃消化都深受影響,說不定也因此導致產生肝上面的小東西,現在因上瑜珈課,肌力好些,可是終極問題無法解決,畢竟我沒辦法矯治坐姿--難道要換工作嗎?
所以Herman Miller的椅子是最終解答,它的人體工學彈性椅背可以讓我維持坐姿不良,同時脊椎和坐骨的角度維持正常。下次再去用不良的姿勢試一下角度,若真的可以,我就要下單了,或許直接買,也或許透過Amazon買,不過還要在評估一下運費加上去是否合算。
除工作椅之外,Herman Miller有一把被MoMA收藏的經典躺椅--Eames Lounge Chair,絕對是本人生下來坐過最舒服的椅子;躺下去不到五分鐘便全身放鬆,而且逐漸有睡意,那種身體的愉悅經驗非常難忘。相信我的身體也牢牢地記住了那款全然放鬆的感受,因為今天上完瑜珈課,竟然有種衝動想去Herman Miller躺在Lounge Chair上睡上十分鐘,鐵定如同在天堂中美妙。
3. 盡量當個Yes Woman:
當我跟朋友提過今年想當個Yes Woman--靈感來自金凱利的電影Yes Man,意即什麼都說好的人,竟然也有人問我:「難道你不是嗎?」
我當然不是,更嚴格點講,我其實比較偏向No Woman。
有次在電話裡我跟我媽講,說她對任何事情的第一個反應,似乎總是拒絕、不要、不好,很少第一個反應是立刻答應的;我媽很老實地承認,對他而言,說No比說Yes容易。事後好像有種暗示效果,我開始注意自己對於外在要求的反應,結果--難道是遺傳嗎?發覺自己說No的機率也高過說Yes,有時連想都沒想就說了No,有時只憑一己之私欲說了No,總之,說No的理由百百種,可是真正具備立即迫切正當性的No,極少。
說No的背後有很多種理由,諸如:我討厭你;我覺得你很遜,當然你說的話我也不會認同;我永遠要自己作主;說No顯示我比較高級加利害....都有可能,然而我發覺我忽略一點:我擁有說No的權利,我的人生從小到大一直可以說No,這是多大的既得利益啊....而我從來沒有感恩過,或者小心使用過,並且視為理所當然。
所以我決定今年盡量當個Yes Woman;「盡量」的原因是,還是要避免小人朋友跑來趁機要挾我。多聽聽別人的需求和要求,盡可能地協助他人完成,包括公司所交託我並不喜歡的任務,家人嘮叨的內容,自以為跟我很熟實際上很外圍的人對我的意見和判斷。我希望看看這樣會讓自己有甚麼不同。
4. 學會頭倒立(head Stand, 梵文是Shishasana)和跳繩:
這個想法是在十二月底時上某堂瑜珈課中,練習頭倒立頻頻失敗後所立下的目標,結果竟然在1/3還是1/4就達到了--不過是靠著牆的倒立。從那天起我每天倒立十分鐘,期許今年能夠不靠著牆就可以倒立。
從身體的標準而言,基本上只要頭低於心臟的位置,就可稱為倒立,剩下就是體位的差異。真正喜歡上倒立,是在倫敦上瑜珈課的收穫。倫敦的瑜珈教室挑高很高,頭上有天窗,每次倒立的時候,若是天氣好,便看到朗朗藍天幾朵浮雲緩緩飄過,偶爾傳來幾聲隔壁網球場中網球拍擊球的爆裂聲,心境非常開朗。台灣的環境自然跟這不能比,不過倒立本身帶來的感覺卻是一致,尤其頭倒立。
在倒上去之前,我滿好奇在那個狀態自己會想甚麼,第一次倒上去之後,發覺自己想兩件事:一、竟然有種意想不到的平靜和專注--當然非專注不可,不專注馬上垮下來,全心觀察著自己身體的調整、變化與反應,相當平靜;二、想著怎麼下來。結果還滿好下來的,完全不費力。非常開心地每天持續倒立十分鐘。
跳繩是中醫給我的功課。她一直覺得我脈太弱,心臟力道不夠,之前要我跑步,我嫌跑步太無聊,她看我懶得動,建議我跳繩,這個我倒是可以,所以今年要開始跳繩。
5. 我的遙控器快點出現吧~~~
大約三個星期前,我的音響遙控器不見了!以前這位仁兄也曾經心情不好自我放逐過一陣,後來時間一到自己出現,這回已經離家出走三個星期,我完全記不得放到哪裡去!所以最後一個新年新希望,親愛的遙控器,拜託你快點歸來吧,主人沒有你非常掛念啊....連大小聲都要起身調整,這真是個小小刺痛感的折磨啊~~~~
6. 相較於去年買CD手氣很差,最後一個願望當然是期許今年手氣很順,買到的CD都好聽。所幸今年開春第一砲--Otto Klemperor的浪漫時期交響曲全集(EMI)相當讚--堪稱CP值年度首選,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接下來也是首氣順遂的一年。
小女出生的隔天小兒科醫師來為她做檢查,
第一句話竟然是恭喜我們以後有人照顧了,
我太太的老闆跟同事們也是這樣跟她說
我兒子出生的時候他來檢查可從頭到尾沒恭喜我們以後有人照顧了,
看來美國人的觀點跟我們是大大的不同.
雖然說生男生女的機率是一半一半,可是我觀察的結果好像不是這樣.
我兒子出生的時候,那陣子大約有兩年的時間聽到的都是生男的,
之後趨勢逆轉,過去兩三年大都是生女的,
最近聽到的大概是一半一半,
看來趨勢又要轉了.
不過我的樣本數太小,就統計學上來說一點效力都沒有.
Klemperer我大概買了七八成,我也是卡在那裏猶豫要不要再買,
要買的唯一理由就是大部分CD都在台灣,再買一套這裡聽.
目前我只對這一套感興趣。
不知道接下來還有哪些。
去年可能聽太多貝多芬,到現在都沒甚麼太大興趣。
我跟朋友還有家人都討論過
生的時候沒感覺
小孩長大以後多數傾向覺得女兒的回饋比較多
生兒子多,
有此一說事因為現代很多小孩都是靠人工受孕
曾經一度還可以開放讓父母選性別
多數都選擇男性
因此生男比例高
至於Klemperer的專輯
我覺得這幾套好像是五套
非常得物超所值
MDT賣得比台灣還要便宜
Amazon我就沒查了
以下是MDT的連結
給你參考
http://www.mdt.co.uk/catalogsearch/result/?
q=Klemperer&t=general&order=most_viewed
還考慮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