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Gerhaher Schubert Song Cycles: Wintereise
Gerhaher的三天演出中,Wintereise是最早賣完也最沒人退票的一場。下午六點半,我到Wigmore Hall排隊,前面已經有兩位老人,結果運氣不錯,等不到半小時,便輪到我買票。
Wigmore Hall位於倫敦市區Oxford Circus和Bond Street中間,過去每次去聽音樂會都在捷運站附近吃麥當勞作罷,這回意外發現音樂廳附近一家黎巴嫩餐廳,結果雞肉捲餅和Wigmore音樂會便結成好友,去那裏聽音樂會,吃個捲餅實在是一大享受。唯一的遺憾是,這裡的店價格都偏高,食物也比較貴,一個雞肉捲外帶要4.95P,內用要6.95P,我還是盡量在家吃飽再來聽音樂會比較實惠。
七點三十分,音樂會開始,座位後面還站了一排人。
Wintereise(冬之旅)同樣是舒伯特將詩人Muller的連篇詩作改成歌曲的作品,發表時間是1827年,也是舒伯特過世前一年,重點迥然不同。Die Schone Mullerin講一位力有未逮的少年,眼見所愛被別人搶走、哀而自殺的故事,這是少年維特的煩惱;Wintereise則是一位成年男子對於自我人生的傷逝與感嘆,一方面有感於人生路所剩無多,卻仍然茫茫無所依,另方面則傷懷過去好時光的流逝,自己卻頻頻錯過,最後只有死亡才是他的歸屬;24首詩作中,幾乎全是死亡象徵。這是中老年男人中年危機的death instinct。
不過Wintereise,這首作品比美麗的磨坊少女更可視為浪漫時期代表作,主要是後者敘事,前者更切合浪漫主義裡詠物抒情的主軸,藉著描述自然景物,實際寫照作者自我心情,或表達不滿、難過、渴求等等,所以大部分的「物」背後有其代表意義,至於是甚麼意義,又扣合到作者的主軸。在Wintereise,作者的主題是死亡,大環境冬季,暗喻了人生暮年、春天不在,詩作裡面的郵遞馬車、街頭手風琴演奏者的死亡意象,菩提樹則是少年時美好回憶等等。主角在近旅程末段時刻,更顯得茫茫然,情緒更難以言喻,以致於看到甚麼便不由自主地朝死亡想去。
二十四首作品可說是將人的所有思緒一網打盡:喜(旅人遇到可暫時棲身的旅館、旅人對好天氣的期盼)、怒(對於冬天的憤恨)、哀(過往所愛的消逝)、樂(回憶年少時快樂時光),但是最終的情緒都歸結到旅人對死亡的期待(因為他認為 人生已經無所期待)。這是一套非常陰暗、晦澀卻好聽的歌曲。不過也因為太陰暗、也太重複(就是一位男性不停地獨白慨嘆人生無情、自我無力等內容),沒有太大劇情,而且人生哲學與我相左,老實說聽到中間有點煩(有問題努力解決嘛,何必看到甚麼都想到死,然後一直碎碎念?)。
為掌握旅人心境,昨天Gerhaher的聲音比前一天變化更大,更多重的情緒轉折,展現他張力十足的歌唱技巧和寬廣的音域,也展現很好的爆發力。關於他的歌唱特質,前文已寫,本文不再贅述,雖然歌中旅人一直嚷嚷求死令我不奈,但Gerhaher的抒情唱腔,娓娓道盡旅人面對回憶和人生的心情,甜蜜中有苦澀,明暗交錯,深深觸動人心。
可能要瀕臨死亡邊緣,站在一生一死間的懸崖邊,
能帶給創作者在癲狂(反差)感受中的情緒爆發力吧
雖然,這對我而言是有實際理解的困難,我習慣/喜歡穩穩當當的,呵呵
但似乎,這是創作者所需的方式?!
Dear老娘,
謝謝你的建議。
換其餘按鍵的橡皮我試過了,可是沒用!
到現在才曉得原來空白鍵那麼有個性!
today我會跪在地上找找看。
PS你要常保持聯絡啦,最好時常在這裡留點話給我。
的確是。
記得很久前讀過一文,內容就是講知名的小說家,其實整個人生都很苦。
它們求死的過程很苦,人生活著的時候也苦。
臨終對於這些特別有感觸吧,所以我總覺得多了解這些東西,
亦即人生各種狀態下的創作,對我有助於學習自己的人生,
也算是種預備。或許日後遇到,也就不會那麼茫然失措。
不過在藝術上找抒發倒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也很多藝術家是向宗教裡尋,
許多晚期作品就開始畫宗教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