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1 17:48:39 orangebach

Christian Gerhaher Schubert Song Cycles: Die Schone Mullerin

王老師是我高一的音樂老師,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我遇過行事作風最無厘頭的老師。他的交通工具一定是腳踏車,下雨天只打黑色雨傘---他覺得男人就應該打黑色雨傘,其他顏色或圖案的雨傘都是給女人打的;他用閩南語上課,他喜歡長髮秀氣的女孩坐在第一排,離他近一點。

上課的第一天,王老師批評音樂課本根本不是音樂,要我們扔掉音樂課本,換上一本名為《世界名曲一○一》的教材,大家仍丈二金剛摸不清腦袋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教唱第一首歌:「愛情的煩惱」。「愛情的煩惱」的中文歌詞大致是這樣:愛情的煩惱,煩惱的君,心中燃燒著狂熱火焰,心中燃燒著狂熱火焰。那相思熱情,周而復始.....;緊接著第二首歌--「善變的女人」(女人最善變,像空中的羽毛~~~),第三首--卡門的哈巴那拉舞曲(愛情就像隻飛翔的鳥兒....),每個人唱得莫名其妙。

當時的高中依舊傳統保守,父母仍然三令五申不能交男友的年代,所以當我們一看到教唱的歌曲裡面有「愛情」兩字的時候,唱歌時都不免有點羞赧,嘴裡雖跟著歌詞唱,心裡偷偷想得都是:「嘖嘖嘖~~~這甚麼歌啊?歌詞好敏感啊?」沒有人知道這是莫札特《費加洛》婚禮的女高音詠嘆調,威爾第的《弄臣》和卡門。第二周上課的時候,王老師氣呼呼地走進來,劈頭就說:「聽說你們班有人的父母去告狀,說我教妳們談戀愛?叫我不要教唱談戀愛有關係的歌?」全班噤若寒蟬,沒人講話,王老師也沒有追查下去的意思,就一個人喃喃自語碎念我們不懂古典音樂,不識貨之類的,然後開始教唱別的歌。

因為歌劇裡愛情的歌不能唱,會被學校罵,王老師改走清新路線,他教我們唱舒伯特連篇歌曲集(song cycles):美麗的磨坊少女(Die Schone Mullerin)、冬之旅(Winterreise)和天鵝之歌(Schwanengesang)。上課的時候,他會先解釋連篇歌曲的故事是甚麼,然後挑其中的歌帶我們唱;老師帶唱從不先彈曲子讓我們熟悉,他習慣馬上彈我們跟著唱,邊視譜邊唱,一開始亂七八糟,熟悉後也就喜歡起這些曲子。當時我們的課後作業就是抄寫一篇關於舒伯特連篇歌曲集的說明文字,而且每字每行都得抄得整整齊齊,否則要扣分。我記得自己就乖乖照表操課,抄甚麼也都毫無感覺,到最後也只記得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集,以及他們的名字。

印象中,王老師特別喜歡美麗的磨坊少女,我們唱最多的也是裡面的歌:何處往?(Wohin)枯萎的花朵(Trockne Blumen)等等,尤其枯萎的花朵這首歌,中間有一段是悲嘆自己愛情的死亡一如枯萎的花朵,王老師每次唱,從一個平抑的語調唱起,唱到哀悼愛情的部分總是激動難平,到最後詩人安慰自己愛情仍會散發馨香時,王老師簡直是放聲高唱起來。唱完,老師便自顧自地解釋起來舒伯特的歌曲寫得多好多好,多感人,雖然是在對牛彈琴,不過他還彈得頗為自得其樂。現在回想起來,老師種種舉動,恐怕只是有意無意流露出他年輕時感情多舛吧?

高二以後,我因分組而換班,音樂老師換成一個正常的女老師,之後也沒繼續跟王老師上音樂課;坦白說,還滿失落的,因為他教的方法雖然很無厘頭,有時候不曉得說甚麼怪裡怪氣的話,但是他教我們唱的歌是好聽的;音樂課要的不就是好聽的音樂嗎?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見過王老師。他的影像在記憶中逐漸淡然,可是教唱的歌卻沒有絲毫褪色,反而因著更深入地接觸古典音樂,越來越知道當初唱得是甚麼,以及那些歌曲的獨特之處。如果說王老師是我聽古典音樂的起點,有點勉強,畢竟當時相當懵懂,但是王老師讓我真實地感受到,音樂教室牆壁上掛的舒伯特肖像,肖像下的說明文字「歌曲之王」,這些不再是冷冰冰、死板板的教條而已,這些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遠比我想像的更美好。

因為如此,長久以來我一直對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集有特殊的感情,那種感情是,你絕對不會三不五時、念茲在茲地想要聽,甚至不會特別想買,可是若有機會一定要去聽聽看。所以當Wigmore Hall邀請男中音Christian Gerhaher演唱舒伯特三大連篇歌曲集,我立刻決定要全程參予,不巧的是,這套票已到一票難求的地步,非得親自上門買票,最後我只買到美麗的磨坊少女和天鵝之歌兩場,獨缺冬之旅。

獨唱會的曲目是:

Franz Schubert: Die Schone Mullerin
--Das Wandern (journeying)
--Wohin? (Where to?)
--Halt! (Halt!)
--Dasksagung an den Bach (Thanksgiving to the brook)
--Am Feierband (When work is over)
--Der Neugierige (The inquisitive one)
--Das Muhlenleben (Life is the mill)*
--Ungeduld (Impatience)
--MorgengruB (Morning greeting)
--Des Muller Blumen (The miller's flower)
--Tranenregen (Rain of tears)
--Mein! (Mine!)
--Pause (Pause)
--Mit dem grunen Lautenbande (To accompany the lute's green ribon)
--Der Jager (The hunter)
--Eifersucht und Stotz (Jealousy and pride)
--Erster Schmerz, letzter scherz (First pain, last hapiness)*
--Die liebe Farbe (The beloved color)
--Die bose Farbe (The hateful color)
--Blumlein VergiBmein (The forger-me flower)*
--Trockne Blumen (Withered flowers)
--Der Muller und der Bach (The miller and the brook)
--Des Baches Wiegenlied (The brook's lullaby)

* not set by Schubert. Recited by Gerhaher.


(Christian Herhaher, baritone
 Gerold Huber, piano)

昨天是Gerhaher的第一場演出,曲目是美麗的磨坊少女。美麗的磨坊少女原是德國詩人Muller的連篇敘事詩(詩寫得真好!),共二十四首,內容描述一位在水車磨坊工作的羸弱少年,暗戀磨坊主人女兒,遲遲不敢行動,眼睜睜地看著磨坊女兒與獵人相戀,最後抑鬱自殺而終的悲劇。二十多歲的舒伯特健康已出現問題,心情長期沮喪,當他讀到Muller的詩作,心有戚戚而振奮起來,從二十四首詩中挑選了二十首譜寫一套曲子,就是美麗的磨坊少女。

Gerhaher的聲音清澈嘹亮,情感真摯動人,並沒有過度的激情;他為了能更表達Muller的原作,在舒伯特二十首歌曲之中,另外穿插三首沒被舒伯特選進去的詩作,不唱而是朗誦。他的咬字清晰,語氣細膩而流暢,聽現場真是太美、太多細節了。

一開始唱到少年前途茫茫,他的聲調清朗而且語帶疑惑;中間唱到對磨坊女兒的戀慕之情,他的聲調婉轉又柔情似水,可是又略帶憂鬱;獵人出現後,少年心中的憤憤不平、嫉妒和怒氣,他又唱得極有張力;最後少年心情憂鬱、跌落谷底的失落感,真是幽怨動人。最令我感動的是中間Gerhaher對於失落愛情的詮釋,他的聲線很乾淨很清爽,所以不可能唱得很幽怨,咬字非常清楚,可是語氣非常輕而細緻,反而勾起濃重的失落感;最後一首「小溪搖籃曲」,是溪水對自殺少年的心聲,安慰平靜的歌聲裡又有潛藏的悲傷,非常非常感人。

伴奏Gerold Huber也好,本身鋼琴就彈得好,觸鍵清晰有力。很明顯地,他會比較誇張地去彈伴奏,尤其是少數獨奏處,情緒動態比歌者本身更大(ie, 大聲處更大聲,弱音處更柔弱),我覺得這好處是,他幫Gerhaher鋪陳了非常充足的氣氛,所以當Gerhaher開口一唱,聽眾馬上就可融入歌的氣氛。

昨天的收穫是,我發覺聽歌曲的現場演出最好能注意三點:曲目本身、歌詞/詩作,以及歌者的聲線;若能時時比對這三者是否一致,會比憑感覺聽更能體會歌曲的妙處。不過也是因為昨天嘗試這麼做,要對照英德歌詞、要仔細聽Gerhaher唱歌,還有聽音樂,聽得很忙碌。像坐在我旁邊的德國人就不用那麼忙。

音樂會沒有中場休息,一個多小時便結束。坐在捷運車廂,不禁懷念起王老師來;掐指算算他現在恐怕也有個七十多歲,老早退休,是否還在彈鋼琴呢?是否還會唱著舒伯特連篇作曲集呢?此時此刻若他也在現場,聽著自己的心聲,不曉得會是多開心呢。

orangebach 2011-09-22 05:00:37

他們這回只有唱Schubert song cycles,沒有唱舒曼。



之前我已經每次經過都問一下,明天再去現場碰碰運氣,

就算是最後一試;Wintereise實在很搶手。



至於加碼,我已經加超多碼了,傷腦筋~~~

無名稱 2011-09-22 01:52:58

這對組合已經至少有十年以上了,lieder 的默契與氣息相合實在太重要。

Gerhaher/Huber 的 Schumann 也相當不錯。有興趣請加碼。



冬之旅那場已經過了?若沒有,要不要去現場碰碰運氣?

可能會有人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