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王的演講」
從嚴來說,「國王的演講」(King's Speech)並非一部強而有力的電影。
我所謂「強而有力」的意思,指大致上一些基本標準,諸如論格局格局不夠大,論深刻也深不太下去,論時間縱深倒也沒有歷史洪流感,論多義豐富性也沒有那麼多層次;正如我媽說的,「這部片就繞著口吃打轉」。所以台灣片名--「王者之聲:決戰時刻」,每次看總覺得彆扭,因為那是硬ㄠ出來的氣勢,畢竟這部片絕非賣氣勢,而是用傳統寫實主義的敘事方式,規規矩矩地說好一件事。事後證明,只要專注地、按部就班地說一件事情,重視合宜而非過激,已經足夠成為一部好電影--尤其在官能已經氾濫到麻痺的當下,「國王的演講」還真是個有趣的藝術/異數。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純人物電影,既沒有以人帶功績,也沒有談情說愛,從「原來國王也會有口吃」的事實切入,要讓我們看到:一、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無階級之分;二、當彼此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前進時,亦無階級之分。看過兩次,我都從電影裡面讀到「平等」這件事,那要怎麼樣擁有真正的「平等」?面對衝突和挫折的勇氣,以及彼此扶持的友情,唯有勇氣和情誼,才能打破牢而不破的階級藩籬,是為平等。「國王的演講」為此觀點做了最佳註腳。
吃完牛排後,我媽與我一起看「國王的演講」,看完之後,她說,其實進電影院之前,滿擔心自己會睡著,結果沒想到從頭到尾只講口吃一件事,竟然看得津津有味;「因為Collin Firth太帥了,還有他演得好辛苦」,她如是說。的確如此,這部電影雖然單純,但節奏不慢、相當流暢,所有的衝突都發生在兩位男主角的對話當中,稱不上機鋒處處,但透過或長或短的對話,逐漸透露出喬治六世的性格、成長背景、他在意和他害怕的事情,逐漸把政教合一領袖的國王,還原回一個正常人。諸如面對父親期許的壓力和畏懼,面對兄長嘲弄的尷尬與有口難言的憤怒,面對接替王位的膽怯與掙扎,看在觀眾眼裡,頗為感同身受;難得的是,這些普同的人類情緒是如此自然流露地透過演技、情節和影像傳遞出來,而不是硬生生捏出來、類勃起式的同悲同喜。
不得不提一下電影配樂。老實說原本對本片電影配樂的預期,是大量的古典音樂配樂,雖不知會是甚麼,但老覺得英國皇室電影不就該是一海票古典音樂?出乎我想像的,「國王的演講」在古典音樂上相當節制,主旋律採用當代作曲家寫作的鋼琴曲,其餘只有在重點情節處,配上提味般的小段古典音樂--口吃訓練開心的時候來點費加洛婚禮,終段以演講宣布對希特勒宣戰時來點貝七第二樂章。這種做法反而相當討喜也自然,我私下偷偷稱之為「無縫式」電影配樂,意指這些古典音樂與劇情以及其他音樂的配合,銜接地相當無縫,並沒有刻意要用音樂去堆積甚麼多餘的情緒或情調。
不過基於電影原聲帶「只能內用、不宜外帶」的原則,儘管原創音樂部分寫得很好聽,但我不會買下這原聲帶。
上一篇:反思
下一篇:三谷幸喜的電影:「鬼壓床了沒」
是嗎?那找機會我來看一看。
謝謝啦。
The King's Speech 我還沒看(抓),不過在這兒分享另一部剛看完的片,
叫做 I Am Love,是由Tilda Swinton主演的義大利片。整部片發生在義
大利,Swinton也因本片都講義大利文。
會提到它,也跟音樂有關。它的電影配樂,是剪接許多John Adams之前寫
好的音樂,如Shaker Loops,Nixon in China,但用得蠻妙的。
不是一部容易消化的片,但是最後一幕以及音樂上的運用我覺得很
powerful~~~
片尾的演講後,選用貝多芬的"皇帝"第二樂章,更是一絕.
暗示主角克服困難,不愧為國王,但是使用第二樂章,又不失其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