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 Oct16:連艾略特都是銀行行員
昨天在韓德爾博物館看到部份手稿,提到彌賽亞的時候,只寫了一句話:「原稿在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於是今天我就摸來了大英圖書館,就是上圖看起來很像台中孔廟的超級大建築。
但這並不是第一眼見到大英圖書館的印象。從King's Cross站出來往圖書館方向(即右手邊)看,看不到大英圖書館,因為它被旁邊一個文藝復興時期飯店整修工程所遮蔽。你第一眼見到的,是反而是號稱英國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人Dr. Samual Johnson的一句話:
提到國家級圖書館,會想到甚麼?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塵螨滿天?至少我們的中央圖書館給我這種感覺。大英圖書館也有這一部分,不過要進到館藏區查閱書籍,必須另外申請特殊證明;對於一般民眾,圖書館給我們的是跟博物館和畫廊一樣的展覽、紀念品店、cafe和餐廳。這是圖書館的內部。
今天我看的展覽,是本人最喜歡的詩人之一:TS Eliot的展覽。這個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以Eliot身為Faber & Faber出版社首任主編的角色為主軸,來看他的生平。所以展覽的內容,Eliot的手稿包括向書店推薦James Joyce的往來書信,他與作家如美國詩人WH Auden, Ezra Pound等人的往來書信,他在雜誌上寫的書評,以及少量的詩作打字稿和他親口朗誦自己的詩。
這些當然讓我收穫很大,尤其是他極力推薦出版社應該出版James Joyce的作品,他認為Joyce會是未來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事後證明他的眼光相當準確。
可是--這些卻又不是最讓我感到啟發的,讓我感到最驚訝的是上面照片裡,照片旁邊對於Eliot的介紹中,其中提到他從美國來倫敦長期定居的初期,他其實為了生計,在Lloyd Bank(這家銀行在去年金融風暴中被合併了)擔任過銀行行員,專門負責貸款給移民和外國人。銀行行員,還放款?他對數字應該很敏感吧?可惜這裡沒有解說員讓我問他是不是很有錢。
他在Lloyd Bank任職一段時間,便被Faber & Faber這家出版社找去擔任第一任的主編,因為他自己也是詩人、而且從美國來,所以很多當時美國的詩人作品要到倫敦出版,都會與Eliot接洽。主編,也是非常貼近市場的工作啊....
再度證明原來肚子和靈感是可以兩邊兼顧的!連我印象中最不食煙火的詩人都可以這樣過!原來藝術家也是可以兼顧現實與夢想,原來悲劇英雄只有那幾個。
扣除掉展覽和研究樓層,大英圖書館中最精彩的,是The Sir John Ritblat Gallry。這裡展示了各種學科的手抄本(manuscript),非常非常珍貴。除了有韓德爾彌賽亞的原稿,還有莫札特與康斯坦斯的結婚證書、舒伯特歌曲的手稿和出版社的合約、拉威爾的波麗露、艾爾加的第三號交響曲、海頓的交響曲、孟德爾頌結婚進行曲的鋼琴版手稿,還有貝多芬送給當時一位小提琴家的調音叉,這個音叉又傳給了Holst、vaugham Williams然後才輾轉到圖書館。古典音樂之外,還有Beatles手寫的歌詞,這裡是最多人聚集的位置。
看到這些人的手稿感覺超奇特的,最重要是感覺跟他們離的好近,好像可以見到本人一樣。好比莫札特的音符寫得好小,字也好小,韓德爾的字很大氣,舒波特據說為了要交稿,所以刻意寫得很整齊,不過最整齊的是拉威爾。
這裡特別為Samual Johnson闢了專屬空間,展是他不同時期的各類手稿。我在這裡看最久,因為Samual Johnson實在是個非常有趣的人,他沒有Eliot懂得賺錢,絕大時間都在為賺錢而寫作,因而書裡經常感嘆為五斗米創作的艱辛(the hardship of writing for bread),真是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