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6 23:28:37orangebach

一篇流水帳:翹班‧天津街‧CD

星期一下午,大雷雨,我翹班到coffee sweet躲一下。只因為不過在翹班前二十四小時內,才結束整理一個英國人、一個美國人和一個德國人的某些邏輯想法,之於我,只想吐。所以如果周一下午不翹個班,身心會嚴重受創。這是一個escape。

同事與我坐在coffee sweet,我開宗明義就說了,今天不想說話,叫她有話盡量講,她就拿了本書做在我對面讀了起來。我呢,就呆呆的看著窗外的雷雨,從咖啡店的屋簷下滴下來,打在牆上,濺起水花,然後新的雨滴再低下來,重複一樣的動作。雨滴外面是個小操場,紅色的溜滑梯濕得發亮,安靜而穩定地躺在雨裡,我猜它也熱得發燒,想要淋個雨。

咖啡店裡面是滿室的Bossa nova,先Getz再小野麗莎,好久沒聽了,聽起來還真輕鬆。難怪那麼多人喜歡Bossa Nova。就這樣,我大概呆了好一陣子吧--竟然甚麼都沒想,噁心感才慢慢漸弱、漸慢、消失。有時候就是有種盲目的疲憊,如果拆解開來,裡面可能包括了以無聊為主體的重複、刻板、假興奮、假學問、假態度之類的東西;時間一長,疲憊就開始黏住心神,結果心不清朗,腦不平靜,舌頭鬆動,蠢話盡出。

我弄了一本漫畫來看,名叫「咖啡時光」,很難看。畫風不如「神之水滴」,知識度不及「夏子的酒」,感人程度不及「將太的壽司」,好笑也不如「料理偵探王」,浪漫度又輸「美味關係」,我竟然還持續買下去,原因不外乎那是一本關於咖啡的漫畫。但是----我家裡又有「咖啡大全」、「咖啡的故事」好幾本咖啡書了,有時候真是不知道自己在想甚麼,或者在耍甚麼個人孤獨的浪漫,結果家裡擺了好些個不三不四、不上不下的東西,大小物都有。

我們兩個閒聊兼發呆混到五點半,走出coffee sweet去覓食,為了要吃甚麼頗傷腦筋。

天津街,也就是俗稱的六條通,以前日本人來尋歡作樂的地方,現在冷清許多了,可是卻遺留下來不少老店;套句同事對我的評價,我是一個「老店控」(意即controlled by 老店),天津街成為我最近的新歡。

京都屋,每次都是這樣的樣板行程,coffee sweet-->京都屋鰻魚飯,雖然不會後悔,但是我們也想找到新的店,於是這次選擇了肥前屋前面的米苔目,當然也是家老店。非常醇厚的高湯,光憑那碗湯,就讓米苔目、麵條、米粉閃亮動人,真好吃。在我們的to do list上,還有米苔目對面的蕭家鮮魚湯,另外一條巷子裡的兩姊妹日本料理,就等著我們接下來的行程了。

吃完米苔目之後,我們步行到光華商場,同事要買DVD,我想逛一下唱片行;好久沒有逛台北的唱片行,覺得還是要振興一下台灣經濟才好。

大約六、七年前逛唱片行,那時我沒有自己的觀點,或者說對自己的觀點很懷疑,逛唱片行其實不知道在逛甚麼,我想應該是在逛流行吧,或者逛一種自以為是,尋找一種自我陶醉的浪漫,說是品味也是可以,只是那個品味一如身上披掛的衣服,穿這件或者那件的意義之於自己,其實沒那麼大,可是總要想得有點澎湃吧,否則說服不了自己要穿這件或者那件。

六七年後,我知道自己要甚麼了,逛唱片行卻經常讓我一肚子火大,一部分是經常找不到我要的CD,這部分我想自己也要負一部分責任,每次進到唱片行只找自己要的,看不到其他的,對CD我向來沒有太多企圖心,隨波逐流成分居多,也沒有器材驅策我在CD上精益求精,以致現在好多新的廠牌、新的演奏者一個不識,然後還試圖找某些應該算是過氣的演奏家,有時候我連開口問都有點懶,應該也有點覺得不好意思,因為那些所謂專業的店長們,多數會露出疑惑的表情。

另部分是唱片行的採購,都很糟糕。一家唱片行擺出來的貨色,等同於採購的品味,但是,採購的品味不能宰制唱片行的唱片;我以為,採購的品味應以市場口味為底限(有些東西是賣不出去你架上也應該要有),但以彰顯個人能力為上限(有些東西是就算很好賣,也未必須要進很多套),在這樣的範圍之內,觀察文化氛圍、消費者需求以及市場動態後,審慎思考過後的一種選擇。這個選擇應該是要以廣度為優先(須同時顧及歷史的縱軸與演奏者與器樂的橫軸),再考慮深度與稀有度。

很遺憾的是,我覺得目前唱片行的古典音樂部門,都太過矯情了(可能我又要等著被罵),同時要抱市場口味的大腿,又想要搏取發燒友或資深樂迷的肯定,結果就是好賣的演奏者排擠了其他的版本,這樣的選擇幾乎是毫不猶豫就決定了,是這樣的毫不猶豫讓我感覺粗糙,而未必是好賣的演奏者很糟糕。另外就是專單滿天飛,現在唱片行裡專單已經可以另成好幾個櫃位在那裏銷售了,專單無非小廠、版本特殊、樂器特輸等等,不是這些niche惹人側目,而是我不了解為什麼可以容忍這麼多「特殊需求」?這麼多的特殊需求還特殊嗎?如果是這樣,為何特殊需求不能納入正規需求成為一個完整的品味的呈現?

我一直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到美國,出差在紐約。我落腳在林肯中心、中央公園對面的一個舊飯店,飯店另外的對面有Tower Records,我到Tower幫朋友找李希特在BBC發的CD,現場沒有,店員告訴我他要幫我調,但很不巧,我隔天就要離開了,等不及他調貨,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跟我抱歉,他說他們唱片行不夠專業,才讓我在台灣買不到想要買的CD。我真的好吃驚。

接著我到Jazz部門買Monk的唱片,結帳的時候,遇到一個黑人老先生(真的是老先生!)他看了看我的唱片,自動講起他多喜歡Monk,他為什麼喜歡Monk,Monk有甚麼不同,然後他還喜歡Coltrane之類的。他談起這些人,就像談起隔壁阿嬤、對面大叔一樣自然啊。

寫到這裡,就發現我對唱片行的怨氣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可以說事不得以下的選擇,也可以說運氣好,我依舊下手買了四張唱片。

一、Concerto Collection, Janos Starker, Cello, with San Fe Festival Orchestra。Delos。五首十八世紀的大提琴協奏曲,從CPE Bach到Couperin,非常非常好聽的一張唱片。這張跟Starker在Mercuty發過一張十七、十八世紀的大提琴奏鳴曲算是雙璧,Mercury那張從到Giuseppe Valentini到Luigi Boccherini,同樣非常非常好聽。兩者除了協奏曲與奏鳴曲的差異,Mercury那張的內頁部分是Starker自己寫的,解釋了自己在技巧上的選擇與呈現方式。

二、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Brahms: Double Concerto, DG。兩組人馬不同,指揮都是Fricsay:前者是安達、史奈德罕和傅尼葉;後者是史奈德罕和史塔克。我必須承認,買這張七分為了史塔克,三分想做一下大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比較。

不是很容易喜歡布拉姆斯的曲子,但這一首是少數喜歡的布拉姆斯,理由我也不可考,應該是旋律很糾葛。史奈德罕的小提琴滿讓我吃驚的,這麼清亮高拔的音色真是夠激情,但與史塔克的肥厚渾圓還真是挺配的,以及fricsay是好指揮。

三、JS Bach: 無伴奏大提琴, Janos Starker, RCA。掙扎許久要不要買,今天還是買下來好了。現在很愛睡,聽不出來跟Mercury有甚麼不同。

四、Haydn:交響曲21和96號,大提琴協奏曲。Starker, Cello。蘇格蘭室內交響樂團。還沒聽,明天的事情了。
Mingus 2009-06-18 00:35:34

Fricsay 的好, 廢話少, 理性與感性平衡, 需要繼續去發掘, 我收了他不少的東西。

妳是Starker 迷? 可以談談喜歡的理由或認識他藝術的契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