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5 11:09:34orangebach

倫敦一二事

去倫敦之前,我很喜歡紐約;去了倫敦之後,我更喜歡倫敦。

這個開頭似乎是個廢話,原因是:一、討厭紐約的人很尋常,倫敦是更有歷史文化的地方;二、你可以反問我,你也沒去過幾個城市吧?還可以這樣比較嗎?

一點都沒錯,只是這樣的開頭,說明了我還真的很愛倫敦。

出發之前,對倫敦的感受不外乎下雨、人情冷漠、重視禮儀到假惺惺、福爾摩斯,還有開膛手傑克。哇哈哈。更擔心交通不便,搭錯車或者其他突如其來的意外等等,那鐵定讓我更抓狂。幸運的是,倫敦的地鐵和鐵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容易理解,在倫敦那全球最早的地下鐵--TUBE裡面鑽來鑽去,一點不困難,因為道路指標做得十分明確,真是佩服他們在一百多年前就如此為外地人著想。

也是因為TUBE如此方便,每天看著那個藍色圈圈、中間一槓紅色的UNDERGROUND的地鐵標誌,看久了竟然也日久生情,真是孺慕這樣一個UNDERGROUND文化的發源地。原來英國所謂次文化、地下文化的一切都不是刻意發展出來的,而是有其地源與生活上理所當然的理由:因為天氣不好、時晴時雨,搭地下鐵自然是最便利、不耽誤時間的方式。

更妙的是,倫敦的街頭藝人都在TUBE裡面,街道上沒有街頭藝人的。我在這裡聽過吉他、電吉他、小提琴、鍵盤、薩克斯風、小喇叭,還有吹口哨的盲人,坦白說,水準高於東京、紐約的街頭藝人,真的很厲害。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吹口哨的盲人,他吹得旋律悠揚、曲曲動聽,又大聲、又中氣十足,一首「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就這樣迴盪在TUBE半密閉空間裡,振奮每個人來人往的心情。

我們就這樣在TUBE裡面鑽進鑽出了兩周,這是比地面交通更省錢的交通方式,我同事到最後已經快受不了了,他們頻頻叫著「好下一直過著不見天日的生活,從來沒有看過倫敦的街景。」這意思是說,我們沒有搭車走逛的感受,看街景都是用腳走出來的。

倫敦的街景自有其可觀之處。身為最球最早的工業與金融城市,站在倫敦街頭,這裡的成就一覽無遺。倫敦市中心--從西敏寺到英格蘭銀行,一路上的古舊建築簡直是目不暇給,連我這個向來對歷史毫無感受的傢伙,一下子看到這麼多歷史建築、雕像,也覺得太美太美了。不過所有這些我最愛的是倫敦塔附近,倒不是撐起橋樑的那兩個倫敦塔,而是那個關人的古堡,古老而樸實的堅固感,讓我知道甚麼叫做「發思古之幽情」。

我在倫敦的時候,就一直在沉澱整理為什麼倫敦會比紐約更吸引我;我想是因為這裡比紐約更decent也更多元。紐約是個太過刺激的城市了,在紐約的時候,心裡充滿了一個個的目的地,音樂廳、博物館、百貨公司、公園、Jazz Club,每天都想排得滿滿的,但是我不在意那個過程。可是在倫敦,我發覺我不見得要有甚麼特別的目的--當然紐約有的倫敦也都有,只要走在街上就是種享受,好比走在狹窄的金融區街道上,東西觀望一下偉大的建築,呼吸一下冷冷的空氣,觀察歐洲人的穿著藝術,就很享受,未必真的要去到哪裡,看到甚麼東西,做了甚麼事情。倫敦不會向你招徠甚麼,只要身處其中,就讓人處處想探索。

多元,我想最直接的是人種。倫敦至少有五大人種:英國人,非裔黑人,東歐人(波蘭人尤其多),中東人,還有印度人。五大的意思是,從他們生活組成裡面,你就可以輕易發現有這麼多種人,他們混雜在上班族、服務人員以及各種職業裡面,而非是單純的遊客而已。他們也沒有明顯的階級之類的感受,不會說白人就感覺比較高尚之類的,但當然金融區是白人偏多,然後大家也很能接納這樣的多元人種組成,儘管因為最近失業人口增加,他們的排外主義興起,保護主義色彩較濃,不過感受上對待外來人口是平等的。

HMV不是非常商業化,有趣的是,CD以外的商品比重很低,連T-shirt(相較於美國的Virgin還設有商品專櫃),裡面的音樂類型、唱片、七吋唱片,超級多,我在裡面逛到翻,很久逛唱片行沒有這種爽感。一樓賣POP和ROCK的DJ放得音樂都有夠好聽的,包括電音也是,我不了解電音,可是在HMV裡面聽到有旋律的電音,就是好聽、超迷人的。

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天回家,穿過那條泰晤士河上的橋,看著遠方正在興建的奧運小巨蛋,看著河上遨翔的海鷗,看著平順寬廣水量豐厚的泰晤士河,心情上就是一種平靜的滿足。

原來偉大的城市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而是讓人好親近的。

上一篇:Lonely Detrroit

下一篇:倫敦我來了:房事

Shane 2009-05-06 12:38:23

昨夜讀了村上春樹關於浦朗克的一篇隨筆,他從音樂會的環境講到對倫敦與紐約的比較,我覺得很有意思,隨手打了這段文字分享大家(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頁185)

姑且不論倫敦這個城市如何,至少它是個適合欣賞古典音樂的好地方。豐富的選擇,每天都有地方會舉辦值得一聽的演奏會。當然,紐約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同樣有許多演奏會場,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音樂家,但置身曼哈頓市中心,讓人根本提不起什麼欣賞古典音樂演奏會的興致。當然,這或許只是我個人的問題吧。但比起紐約市內那隨時都在向前衝的刺激氣氛,倫敦就沉穩得給人一種「即使天塌下來都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印象。只要呼吸了那兒的空氣一陣子,就連出門散個步,都會覺得不如順道去聽一場演奏會。
至於在音樂廳裡會看到什麼樣的觀眾,倫敦和紐約也是大異其趣。和倫敦相比,紐約的聽眾似乎都比較企圖彰顯自己的知性,個個擺出一副嚴肅拘謹、甚至眉頭深鎖的表情。相較之下,倫敦的聽眾就顯得輕鬆些……。

我沒拜訪過倫敦,但在紐約住了不算短的時間(按照美國法律已算是住民了)。對於村上關於紐約的描述深表認同,紐約的古典樂迷的確是驕傲的一個群體。但村上講的是古典音樂環境,他對紐約的Jazz樂迷應該也有一番觀察與看法。我覺得聽Jazz live的人臉上洋溢著非常幸福的表情,不只是古典樂迷的陶醉,更多了一種不需經過思考就被爵士靈魂給澆灌的歡喜,像極了靈恩教派的敬拜讚美。
人生的下一站會是哪裡?我無法預測。但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去倫敦看看,或許有機會在大英博物館當個訪問性質的Senior Fellow。
不過如果是去紐約的話,我想參加紐約馬拉松大賽。這又是村上春樹給我的一些啟發與改變(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sammytw 2009-04-11 19:20:19

哈 久了我就習慣香港了
THA好像是比利時的火車吧
時速大概也是三百公里左右
就是服務好很多 還是ICE比較舒適又快
來去搭機啦 會回去看戲的

orangebach 2009-04-10 21:28:47

THA是TGA的升級版嗎?還是?法國真的有夠陌生的。Eurostar只要兩個小時。
香港也能玩兩個月?我超討厭香港的。
不過六月回來剛好可看中國京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