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7 00:35:20orangebach
最近聽什麼音樂
今天下午朋友打來問候的電話,問我「最近聽什麼音樂?」我非常想回答這個問題,但當時沒那麼長的時間說話,於是寫在這裡。
如果最近指的是今年以來,新的音樂聽得可不少;我覺得比較意外的是開始喜歡室內樂。一開始其實是為了Starker的大提琴,接觸他跟卡欽、蘇克的鋼琴三重奏,曲目是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這個組合的搭檔十分契合,彼此的呼吸、斷句和情緒都相當一致,充滿和諧。
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十分吃驚,第一吃驚布拉姆斯的曲子寫得如此悠美而溫馨,就像一個認識許久的好朋友,坐在身邊與你一同回憶學生時代騎腳踏車的時光。這個曲子是少數令我一聽終情的曲子,又遇到這組完美的三重奏,一切都是如此恰到好處。幾個月之後,我買了同樣曲目的另張CD,這個組合是頂頂大名的海飛茲、魯賓斯坦和皮提亞哥斯基,CD的側標說明有這麼一句話:「這個三重奏組合當初為了要稱為『海飛茲三重奏』或『魯賓斯坦三重奏』而爭執不休」。其實看到這裡大概就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版本了,但好奇心最後仍打敗了理智,果不其然,聽了直想笑,因為這是一個極度競爭的版本,每個樂器都在競爭,讓布拉姆斯聽起來有如史特拉文斯基。
奇妙的是,我推薦給一些朋友,回應卻相當冷淡,不知為何,但這真的是一首很棒的曲子,結合優美的旋律和戲劇性的衝突,卻散發出溫馨的氛圍,值得一試。
第二個新奇的經驗是重聽貝多芬第五號。老實說,到這幾個月才真正體會出偉大之處。
高中的時候,我們怪怪音樂老師曾經說了一個詭異的笑話,他說外星人到外太空星球探訪有無生物跡象時,放了一個音樂做為試探,接著他直接哼出那段音樂,就是貝多芬第五號的前四個音符。老師說,這是一句足以撼動外星人的樂句,「這個樂句就像是敲每個人的們,問一個宇宙的問題」。當時,全班都覺得老師瘋了(反正他總是瘋瘋巔巔),然後笑成一團。
我那時並不了解老師的意思,簡單的幾個音符,如此琅琅上口,偉大在哪裡?今年我終於想通這件事情;偉大就在於簡單。簡單,卻迸發出極強大的力量。
貝五第一樂章是整首交響曲最精華的一處,而第一樂章最精華在第一句那四個音符。貝多芬用兩個音、四個音符組成了一個句子,然後重複使用同樣的句法,組成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接下來的開展都是從四個音符的主題延伸出來,最後收回核心的句法,非常完美的結構。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貝多芬是個作家,他這篇文章真的太有力量了,因為能夠如此扣緊主題,一層層剝開再一層層合起來,充滿層次感可是又不散漫,堪稱精典之作。less is more.
接下來三個樂章也都同樣的主題簡單有力,基本上都是以一個主題句當中心,慢慢開展出一首曲子,然後再慢慢收回來。最激情的莫過於第三樂章轉第四樂章,從一個慢版轉到一個快版,從蓄勢待發轉到光輝燦爛,貝多芬的奔放莫過於此,貝多芬的驚人意志力也莫過於此,如此的簡單、直接、一次到位,讓聽音樂的人從一種絕對的氣氛中感受到激勵。儘管許多人已經以為貝多芬是陳腔濫調了,我仍止不住打從心裡認為他真是無比的偉大,尤其越陳腔濫調的曲子更顯偉大。
第三個新發現是我非常喜歡孟德爾頌和舒伯特的交響曲。
一位在樂團裡擔任要角的人聽到我這麼說,馬上回我一句,「你喜歡的都是票房毒藥。比Shostakovic、Prokofiev都還糟,更別提票房靈藥馬勒了。」
我非常吃驚。「可是很好聽耶。」
「對,但就是不賣。台灣是越難的作曲家票房越好。」朋友斬釘截鐵地下結論。
喔,好吧。會有人不喜歡義大利跟蘇格蘭嗎?不喜歡仲夏夜之夢嗎?連克倫培勒都喜歡呢。人性中總有拒絕開心快樂的直覺吧,老認為那不可能來得如此輕鬆,是嗎?所以一個好命的作曲家寫的開心樂曲,就太容易看穿了吧。
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可惜啊。
如果最近指的是今年以來,新的音樂聽得可不少;我覺得比較意外的是開始喜歡室內樂。一開始其實是為了Starker的大提琴,接觸他跟卡欽、蘇克的鋼琴三重奏,曲目是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這個組合的搭檔十分契合,彼此的呼吸、斷句和情緒都相當一致,充滿和諧。
我第一次聽的時候十分吃驚,第一吃驚布拉姆斯的曲子寫得如此悠美而溫馨,就像一個認識許久的好朋友,坐在身邊與你一同回憶學生時代騎腳踏車的時光。這個曲子是少數令我一聽終情的曲子,又遇到這組完美的三重奏,一切都是如此恰到好處。幾個月之後,我買了同樣曲目的另張CD,這個組合是頂頂大名的海飛茲、魯賓斯坦和皮提亞哥斯基,CD的側標說明有這麼一句話:「這個三重奏組合當初為了要稱為『海飛茲三重奏』或『魯賓斯坦三重奏』而爭執不休」。其實看到這裡大概就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版本了,但好奇心最後仍打敗了理智,果不其然,聽了直想笑,因為這是一個極度競爭的版本,每個樂器都在競爭,讓布拉姆斯聽起來有如史特拉文斯基。
奇妙的是,我推薦給一些朋友,回應卻相當冷淡,不知為何,但這真的是一首很棒的曲子,結合優美的旋律和戲劇性的衝突,卻散發出溫馨的氛圍,值得一試。
第二個新奇的經驗是重聽貝多芬第五號。老實說,到這幾個月才真正體會出偉大之處。
高中的時候,我們怪怪音樂老師曾經說了一個詭異的笑話,他說外星人到外太空星球探訪有無生物跡象時,放了一個音樂做為試探,接著他直接哼出那段音樂,就是貝多芬第五號的前四個音符。老師說,這是一句足以撼動外星人的樂句,「這個樂句就像是敲每個人的們,問一個宇宙的問題」。當時,全班都覺得老師瘋了(反正他總是瘋瘋巔巔),然後笑成一團。
我那時並不了解老師的意思,簡單的幾個音符,如此琅琅上口,偉大在哪裡?今年我終於想通這件事情;偉大就在於簡單。簡單,卻迸發出極強大的力量。
貝五第一樂章是整首交響曲最精華的一處,而第一樂章最精華在第一句那四個音符。貝多芬用兩個音、四個音符組成了一個句子,然後重複使用同樣的句法,組成了第一樂章的主題,接下來的開展都是從四個音符的主題延伸出來,最後收回核心的句法,非常完美的結構。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貝多芬是個作家,他這篇文章真的太有力量了,因為能夠如此扣緊主題,一層層剝開再一層層合起來,充滿層次感可是又不散漫,堪稱精典之作。less is more.
接下來三個樂章也都同樣的主題簡單有力,基本上都是以一個主題句當中心,慢慢開展出一首曲子,然後再慢慢收回來。最激情的莫過於第三樂章轉第四樂章,從一個慢版轉到一個快版,從蓄勢待發轉到光輝燦爛,貝多芬的奔放莫過於此,貝多芬的驚人意志力也莫過於此,如此的簡單、直接、一次到位,讓聽音樂的人從一種絕對的氣氛中感受到激勵。儘管許多人已經以為貝多芬是陳腔濫調了,我仍止不住打從心裡認為他真是無比的偉大,尤其越陳腔濫調的曲子更顯偉大。
第三個新發現是我非常喜歡孟德爾頌和舒伯特的交響曲。
一位在樂團裡擔任要角的人聽到我這麼說,馬上回我一句,「你喜歡的都是票房毒藥。比Shostakovic、Prokofiev都還糟,更別提票房靈藥馬勒了。」
我非常吃驚。「可是很好聽耶。」
「對,但就是不賣。台灣是越難的作曲家票房越好。」朋友斬釘截鐵地下結論。
喔,好吧。會有人不喜歡義大利跟蘇格蘭嗎?不喜歡仲夏夜之夢嗎?連克倫培勒都喜歡呢。人性中總有拒絕開心快樂的直覺吧,老認為那不可能來得如此輕鬆,是嗎?所以一個好命的作曲家寫的開心樂曲,就太容易看穿了吧。
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可惜啊。
以前大約在高中時期,我也曾對貝多芬的命運,感到厭倦過,直到偶然一次在台北愛樂的廣告中,聽到克倫培勒指揮的貝多芬第五,自此我對這首曲目,有著更為崇高的景仰,很推薦克倫培勒的第五給台長,但最好別找愛樂時期的第五,要找跟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那張,只是已絕版,要找到,很難,因為我也正在找。
提到越難的作曲家票房越好這事,內心也有一些感慨,早期1950s左右時,以馬勒為例,不管在聽眾或是樂團眼中,都是頗讓人排斥甚至是不甚了解的音樂,而台長所提及的票房毒藥,都是那時候的良藥,但隨著許\\\多大指揮家積極推廣,也使的人們對馬勒的曲目漸漸廣為接受,改變了聆聽的習慣,以致到現在的狂熱,現在的樂團或指揮家如果不演奏馬勒,根本很難會讓人去注意到,如果沒有馬勒,那至少也要有布魯克納。除了馬勒,像是理查史特勞斯、西貝流士等人的作品我也都覺得很棒,我問我友人為何卻是馬勒現在這麼大行其道?得到的答案是,他已經預見這個世界的改變,全在他的交響曲中,於是在之後得到如此大的共鳴。這樣想想表面上是滿偉大,實際上卻是滿恐怖的一件事情,不過現在看看這個社會上的經濟、政治、國際局面,或許\\\還真的是一件不能面對的真相呢。
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孟德爾頌,尤其能把孟德爾頌演的好的音樂家其實也未必多,所以或許\\\這曲目不難
,嚐起來有如星巴克的焦糖拿鐵星冰樂一般的口感,但要做到深入淺出,意境深遠的話,我覺得即使現今很多可能在布魯克納、馬勒方面的專家也未必能對這樣相對來說可能比較簡單的曲子有好的掌握。但我還是得推克倫培勒的孟德爾頌真是個瑰寶^^ 我也愛孟德爾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