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7 00:18:32orangebach
波哥雷利奇與斧鑿之痕
被兩位男性勾起對波哥雷利奇的回憶,這幾天重新拿出封存許久的他的CD,問候他最近好不好。
想起許久之前,那時我正著迷他乾淨到發冷的音色,多數人對於波哥雷利奇的評價無非充滿斧鑿之痕、太過刻意云云,畢竟相較於一般鋼琴家,他的觸鍵偏慢而且過於用力;至於究竟是否需要運用這麼大的停滯時間來營造,相當見仁見智。然而大多數人對於鋼琴這種樂器的印象,流暢、輕快、線條優雅或絢爛,比較容易討好;相較之下,遲滯、深思或者留白,就規於另類與偏鋒。無奈,波哥雷利奇就是偏鋒中的偏鋒。
我最愛她巴哈英國組曲、史卡拉第這張。波哥雷利奇在錄製這張專輯的時候,顧爾德已經與巴哈畫上等號,世人對巴哈的詮釋普遍認為無人超越顧爾德,因為顧爾得就是巴哈。據說波哥雷利奇坐在錄音室的鋼琴前,對著琴鍵發呆許久,他在思考屬於自己的巴哈詮釋,最後彈奏出來的巴哈的確無人可取代,極簡的音色與敏捷的線條,賦予古典二十世紀新色彩;多處速度極快的音群和顫音,是令人吃驚的技巧展現。
問題就來了:究竟新的詮釋風格是一種個人風格,抑或是爲標新立異而設計出來的斧鑿之痕?排除我曾經對鋼琴家的迷戀,如今我依舊客觀地認為,這是他個人風格,而非刻意營造出來的斧鑿之痕。
多數媒體採訪鋼琴家,鐵定會問到「妳ㄧ天練多少琴?」、「最近練什麼曲子」這個問題,波哥雷利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一天練五個小時,寧可兩年練一首,也不願一年練兩首」;儘管多年之後,想起這個答案,還是覺得他超酷!可以想見,用這般氣力創造出來的音色,當然是苦心孤詣、傾向偏執;倘若是斧鑿之痕,應該是刻意爲了營造某些氣氛而刻意幹麻吧,這是小妹我小小的分辨。
然而波哥雷利奇的苦心孤詣,自然也導致不適合詮釋某些曲目,諸如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莫札特奏鳴曲等,在我看來便不適合。尤其貝三十二第二樂章,此樂章包含極多的起承轉合,貝多芬在此捐棄往常的ㄧ種慣性的偏執,納入了許多情緒的轉換,是相當困難的段落,我覺得波哥雷利奇就在此打了結,全部分開來看都彈得相當精采,合在一起的轉折少了光譜輪動的自然而然。
不想寫了。
想起許久之前,那時我正著迷他乾淨到發冷的音色,多數人對於波哥雷利奇的評價無非充滿斧鑿之痕、太過刻意云云,畢竟相較於一般鋼琴家,他的觸鍵偏慢而且過於用力;至於究竟是否需要運用這麼大的停滯時間來營造,相當見仁見智。然而大多數人對於鋼琴這種樂器的印象,流暢、輕快、線條優雅或絢爛,比較容易討好;相較之下,遲滯、深思或者留白,就規於另類與偏鋒。無奈,波哥雷利奇就是偏鋒中的偏鋒。
我最愛她巴哈英國組曲、史卡拉第這張。波哥雷利奇在錄製這張專輯的時候,顧爾德已經與巴哈畫上等號,世人對巴哈的詮釋普遍認為無人超越顧爾德,因為顧爾得就是巴哈。據說波哥雷利奇坐在錄音室的鋼琴前,對著琴鍵發呆許久,他在思考屬於自己的巴哈詮釋,最後彈奏出來的巴哈的確無人可取代,極簡的音色與敏捷的線條,賦予古典二十世紀新色彩;多處速度極快的音群和顫音,是令人吃驚的技巧展現。
問題就來了:究竟新的詮釋風格是一種個人風格,抑或是爲標新立異而設計出來的斧鑿之痕?排除我曾經對鋼琴家的迷戀,如今我依舊客觀地認為,這是他個人風格,而非刻意營造出來的斧鑿之痕。
多數媒體採訪鋼琴家,鐵定會問到「妳ㄧ天練多少琴?」、「最近練什麼曲子」這個問題,波哥雷利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一天練五個小時,寧可兩年練一首,也不願一年練兩首」;儘管多年之後,想起這個答案,還是覺得他超酷!可以想見,用這般氣力創造出來的音色,當然是苦心孤詣、傾向偏執;倘若是斧鑿之痕,應該是刻意爲了營造某些氣氛而刻意幹麻吧,這是小妹我小小的分辨。
然而波哥雷利奇的苦心孤詣,自然也導致不適合詮釋某些曲目,諸如貝多芬第三十二號奏鳴曲、莫札特奏鳴曲等,在我看來便不適合。尤其貝三十二第二樂章,此樂章包含極多的起承轉合,貝多芬在此捐棄往常的ㄧ種慣性的偏執,納入了許多情緒的轉換,是相當困難的段落,我覺得波哥雷利奇就在此打了結,全部分開來看都彈得相當精采,合在一起的轉折少了光譜輪動的自然而然。
不想寫了。
我有寫這句嗎?不記得了。笑應該是好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