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6 16:47:09orangebach

不朽的一句: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我有個朋友KC,很喜歡三島由紀夫的人,喜歡三島由紀夫的作品,也喜歡三島由紀夫dying young;說穿了,淒美。

他問我,「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跟一個六十歲的老頭子,兩個都自殺,哪個比較美?」我說,「以前我會覺得二十多歲的美,現在會先問死亡的理由,再決定哪個美。」對方不置可否,不過可以理解,對方二十多歲的青春時期,著迷三島的自殺、苦悶和文字的瑰麗,一點不奇怪;倒是我,可能因為年長而保守了吧。

講到「淒美」,KC的觀點其實與艾倫坡的寫作想法很接近。艾倫坡便認為,最吸引讀者的文學創作主題,不脫「愛與死」;然而「愛與死」的主題中,年輕貌美的愛人早夭,又是最美。作者本人就寫過一首詩,主題便是年輕愛人早逝,可是艾倫坡自己又偏好mystery,所以最後來個死者復活,淒美中來點神秘的詭異。

讓我感覺最淒美的音樂,莫過於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西貝流士是芬蘭人,本身就會拉小提琴,一輩子卻只寫過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寫完之後離開赫爾辛基,開始隱居生活。這首曲子首演時,並未如預期般受歡迎,主要因為第一樂章過長,第二、第三樂章加起來還沒第一樂章長,後來西貝流士作了些許修改,直到後來,才受到歡迎。後世也有樂評家說,這首曲子根本就是西貝流士要寫給自己的,所以曲式、難度都不同於以往。

聽古典音樂的人,最愛穿鑿附會,不知哪個好事者,從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中選了五大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以及西貝流士;其中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是其中最低調、知名度也最低的一首,可是旋律也最為不同。

自始至終,這首曲子再我心目中只有一個版本--海飛茲,海飛茲的琴技無與倫比,充滿絕對和松香味的拉法,讓西貝流士更添淒美。尤其第一樂章的主旋律由小提琴表現出來的時候,激情中帶有淒美的孤絕,極度脫俗;說實話,這首曲子如此深得我心,就是為了主旋律那不朽的幾句。從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人的版本。
Hans 2008-10-22 02:29:24

有聽過歐伊斯特拉夫與奧曼地/費城管絃樂團的版本嗎?或是先前BMG Melodiya發行過的在俄國的立體聲錄音版本?也都是很精采的錄音,海飛茲的俐落到讓小弟覺得有點隔靴搔癢,不過那冷峻的火燄卻也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