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0 23:58:57亞利安

【苦樂記】

【苦樂記】

  面對內地本土幹部的衝擊,台資企業內台籍幹部(簡稱“台幹”)的失業現象越來越普遍,並開始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

  過千台幹失業了
 
  臺灣人林賢明與幾個朋友在東莞市厚街鎮租了一個三居室。一個月前,他還是當地一家台資鞋廠的品管課課長,每天晚上都住在廠裏專門爲台幹準備的宿舍裏,如今他卻被解雇了。
  像他這樣失業的台籍幹部,僅東莞一地就超過千人。據稱,東莞厚街有一條“臺灣街”,原本因爲臺灣人居住集中而得名,但現在很多失業台幹都聚集在這裏租屋,快成“台幹流浪一條街”了。平日裏,這些同病相憐的台籍人士常常聚在一塊搓麻將,喝酒消遣,或互通資訊。
  這些台幹大多是早年隨台資企業來莞,原來主要負責企業的管理及技術方面的工作。如今失業了,年齡又偏大,臺灣也不願再回去,只能在內地繼續呆下去。他們當中,有的已在內地娶妻成家,有的已把家屬從臺灣接了過來。如今面臨就業壓力,讓他們不得不重新面對新的選擇。他們一面靠多年來打拼的積蓄維持生活,一面不斷地尋找新的工作。  

  內地員工搶飯碗

  早期在內地投資開工廠的台商,對內地幹部心存顧忌。除了認爲內地幹部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尚有欠缺外,台商們還認爲內地幹部不穩定,好不容易把他們培養起來,不是頻頻“跳槽”,就是在某些業務節骨眼上給你來個釜底抽薪。 
  十多年來的磨合,大批的內地員工已在台資企業中成長起來,技能和理念逐步與台資企業的要求趨於一致,內地幹部逐漸與台幹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內地雇員也已逐步從生産流水線工作進入到管理層和技術層的高層次工作。 
  落魄的台幹們認爲,薪水高是他們被解雇的主要原因。因爲同樣的職位,內地人願意接受便宜一半以上的薪水。而臺灣生活水平較高,如果雇用台幹,課長級的幹部一個月的薪水起碼在1萬元以上,而內地幹部哪怕只給5000元,都會認爲很高薪了。如此比較,台幹怎能不落馬?
  一位元負責銷售電腦配件的台幹訴苦說,現在他的業績還算不錯,爲公司創造的利益大於公司付給他的薪水,如果有一天公司爲考慮成本而縮減開支,第一個倒楣的肯定是台幹。他說:“最近我時常在想有一天老闆在發薪水後,叫我第二天不用來上班了!” 
  記者在一個做鋼構的台資企業中瞭解到,該公司目前的管理層中,98%以上爲內地幹部,副理級以上全是內地人,甚至財務主管的職位也由內地幹部擔任。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企業大量使用內地幹部的理由,除了工資成本大大降低外,對生產線的管理也大有好處。台資企業多年來一直認爲內地幹部不懂管理,因而不敢大膽起用,但後來發現,他們自身生產線上的員工及下線協作企業的員工都是內地人,管理層中若以內地幹部爲主,就容易與生產線員工溝通。

  到內資廠找工作

  落魄的台幹們不太情願承認,本土員工成長之後,他們的素質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台幹的水平,生存競爭力減弱導致“台幹流浪一條街”越來越擁擠了。然而有關方面做了一份“兩岸人才職務優勢比較”調查,183家受訪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認爲,在專業素質、團隊精神上,內地員工略遜臺灣員工,但在工作態度、溝通表達能力及英語會話能力上,卻普遍給予更高肯定。
  東莞台幹的境況不過是整個台幹在中國的縮影。2002年,臺灣開始吹起西進風、祖國大陸風,但是過去人人稱羨的台籍幹部,角色定位也在這幾年間悄悄轉變,變得不那麽吃香了。他們有時甚至會自嘲自己爲“台勞”。
  東莞台商協會也關注到這一現象。該協會一位元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台籍員工面臨找工作難問題,台商協會已開始給予關注。台資企業逐步擴大聘用內地員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爲企業到內地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裏勞動力資源成本低。既然企業的很多工種內地員工已能勝任了,台商當然願意選擇薪資成本低的他們。因此,台資企業幹部的本地化、台籍幹部面臨內地幹部的競爭已是一種趨勢,在這種趨勢下,台籍幹部到內資企業供職也是必然的趨勢。 
  該人士指出,事實上,很多台籍員工失業後再找工作並不難,關鍵是不願放下自己是臺灣人的所謂尊貴身份。比如,不能正視已經改變的薪資待遇,不願到內資企業工作等。
  據該人士透露,爲解決台商子女教育問題而建立的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現在不但承擔台商子女的教育任務,同時也承擔台籍幹部的再教育任務。當前正在推行的台商文化社區活動,正是推動台籍幹部提高競爭力水平的一種方式。至目前止,台商子弟學校已舉辦了多期培訓班,邀請大陸及臺灣知名專家前來講學。 

  ■ 人物

  賣命的邱生被炒了

  邱先生原是某台資客運公司的雇員,去年被公司解雇後,便在厚街租了一套房子住了下來。一年多來,他一直在找新的工作,但一直沒找到。如今,他仍是一邊聯繫一些業務補貼開銷,一邊努力尋找新的機會。
  在臺灣人開的一間酒吧裏,邱先生與記者談起找工作的事情時,露出一臉茫然神情。他說,自己已快40歲了,20年前隨一家台資制鞋廠來到東莞,此後換過幾家工廠,一直在管理層工作。他是兩年前到這家客運公司的,沒想到只幹了一年多就被公司炒了。
  他說,現在找工作已沒以前那麽容易了,雖然說台資企業比以前多很多,但幾乎所有的台資企業都越來越喜歡聘用內地幹部,留給台籍幹部的空位越來越少。到內地這麽多年,他從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一直幹得很賣命。當時,台資企業技術層和管理層的職位一般都由台籍幹部擔任,但如今這些職位大多由內地幹部擔任,台籍幹部的空間越來越小。加上自己年紀偏大,找工作已沒多少優勢,機會越來越少了。他說:“很多台籍幹部的飯碗已被內地幹部搶走了。” 
  記者問他,爲何不回臺灣或者到內資企業去找工作。他說,幾年前他已在東莞娶了一名湖南妹成家,根本沒法再回去。再說,現在臺灣經濟也不景氣,他年紀偏大,回去未必就能找到工作。至於到內資廠去做的問題,他一方面嫌工資太低了,覺得很不值得;另一方面,內資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台企差異較大,他也很難適應。不過,他也試過到內資企業找工,但並不見得就好找。內資企業也一樣,不太願意聘用台籍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