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09 21:35:27寄居蟹

【均衡】「價值」的價值 I

這個題目想要寫,好一陣了,只是一直不曉得什麼時候排上版面。這幾天正在動腦筋,怎樣把有關「均衡」,甚至是整個新聞台的文章做個整理,欠的文章補齊。所以就覺得什麼時候將「『價值』的價值」這樣的文章放在那裡,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反正就是先寫也就是了,趁著還有一些想法與熱情,先記下來,往後再排版就序。

前幾天寫定「『問題』的問題」,掛在「均衡」下當系列文章之一,看起來好像有點奇怪。其實,這一篇「『價值』的價值」,倒也不是(也許是吧!我也不是那麼確定)在文字上作怪,至少一開始沒有這樣的打算。「價」文的重點,是哲學人類學,指出「價值」對社會生活及人類文明的重要性,有了這一篇文章,配合近代文明的特殊性,接上「焦慮」的概念,才能較整全地回答「均衡」在當代出現的形式與原因; 而「問」文,強調的是資本主義體系下的均衡中,性別的隱含的性別因素,然而,我要更進一步證明的是,「資本主義」與「近代國家」內含的男性特質,表現了一種具支配性的「社會焦慮」,而在追求特定價值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關「均衡」的價值。我會試著在這篇文章將二篇文章之間的邏輯連起來,只是怕兩篇都是大題目,恐怕又寫好久,待會看寫到那,就到那也就算了。

「問」文寫到男女之間的差別,而特別是男性思維中對於「邏輯」、「秩序」的興趣,及反應在當代資本主義的秩序中,對於「效率」的強調,也就對「均衡」這樣的概念,有理論想像上的親近性(affinité)。

「理論想像上的親近性」?這將會是個大題目,這基本上是很後現代及建構論取向的措詞,重點可以說有三個:其一,會有一種具有「典範意義」上的時代性理論出現,這種理論對於了解那個時期,具有一種「自我生產的創造力」,概念的生發,已經脫溢出原作者所能想像的地步,而跟隨著這些概念而發展出來的理論,會像是核分裂反應一樣,迅速的擴張。這個部分說的是想像的親近性的背景,而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是一個時代的大氣氛,「理性」或特定意義上的「理性」,也就成為一個核心具有「典範意義」的概念,因著這概念,不只是推出了在各個學術領域上的各種次級的理論,也誘引出了特定形式的人類行為模式,如男人對於一種陽剛性的強調,就會在理性太陽的拂照下,而更加被強調,從而相應地減抵了對陰柔氣質,如混沌之類的相生相剋,在「理論想像上的意義」。

第二,也就要特別強調的是,「理論想像」就不只是「理論上的建構」而已,同時也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強制,它形成了一種文化霸權,不只是理論想像上的支配性,而且還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一種不被意識到的基本價值。但,既然本文認為這是「理論想像上的親近性」,一方面除了強調這種「親近性」的建構,不只具有文化規範上的支配性,同時也在社會制度上有相應的設計,才會使得這種「具有支配地位的價值」,得以系統性地、穩定地再生產相應的價值。比如說,1989年John Williamson在華盛頓總結了IMF在80年代對債務危機國家的舒困原則,提出了個所謂的「華盛頓共識(le consensus de Washington)」,基本上是以貨幣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原則訂下了受援國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方向。這個例子有趣的是,一方面,就如同上文中所說的,概念離開了原始作者(提倡者)後,就有了自身的生命。Williamson在幾年之後,重新作文指出「華盛頓共識」,與他原始的歸納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不過,在東歐蘇聯共黨倒台了後,這個「華盛頓共識」,倒是化身為「震盪療法」,成為共產國家市場化的基本原則。而這也就是另一方面要說的,「華盛頓共識」中所反應之「新自由主義」的「市場至上理論」,不只是個理念而已,同時還配合了WTO、IMF,以及主要工業國家的援外政策,是這些制度性的設計,使得「市場化」,成為90年代之後的霸權。

第三,我們還是回到「『問題』的問題」與均衡之間的關係上來……

看來,就留著下一篇文章再寫好了,否則我看永遠也寫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