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1 04:25:22寄居蟹

【讀書筆記】留學法國VI

「『法國的特殊性』,如果有的話,那是相對於我們所習慣的之間,有什麼不同。而且,這個習慣的,我們又先驗地認為它是『一般性』的,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才有所謂的『特殊性』。」

我一口氣講完了,雖然是第一次說,還是用英文說的,但我覺得好像是我的論文口試一樣,早就準備好了的,就像是對這「一般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係,研究很久了似的。

這一段有點像繞口令,是個無懈可擊的邏輯命題。不過,卻從形式上的邏輯,指出了實質上我們所認為的「一般性」,不過就只是種「習慣」,就跟「特殊性」一樣,不過也就只是個習慣而已。只是,它之所以是「一般的」,是因為它所佔據的位置,具有較「特殊性」來說,更大一些的普遍性而已。也就是說,這一段話,將「一般性」與具有道德性的「自然法」之間脫勾,而是從「權力」來界定「一般性」與「特殊性」之間的關係。

****
我從權力來界定「一般」與「特殊」,而不從「國家」來界定「法國的特殊性」,我想會更具有解釋力。Peter Manicas 寫到了學術圈「美國化」的問題,基本上我認同這樣的觀點,美國的高等教育與研究機制在國際學術上所據有的霸權,將美國的價值觀、研究方法,「普遍化」。不過,我想走得更遠一些。

什麼是「美國的」呢?我們在說「法國的特殊性」,顯然還是不同於「美國的」、「一般性」,所以「美國的」,也不是「西方的」,不能單純地從「現代性」中的「普世價值」來論證。

不是普世價值,那麼所謂「一般性」,指的又是什麼「美國化了的價值」呢?這裡的「一般性」普遍化,又與普世價值之間有什麼差別呢?簡單來說,一般性的普遍化,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差別,在於前者的一般性,指的是形式上的一般性,而後者的一般性,則是實質上的一般性。

普世價值,或簡單地說,人文價值的強調,其內部仍然有許多不同價值之間的辯證,因此總是還有哲學上的、歷史社會學上的反省。而形式上的一般化,則是將「概念」一般化,它們不去問哲學(形上)的問題,不考慮歷史社會的特殊性,這種研究取向,所導引出來的「一般性」,也就是立基於現狀,並有鞏固現狀的效果--因為,欠缺了哲學上不同價值之間的對抗,而對歷史社會結構反省的匱乏,這種「表象」的研究,並認為「表象」才是「真實」的研究取向,不僅無法解釋變遷,而且還承認了現況即合理,從而無力於改變現狀。

現狀,及維持現狀,也就是當下既得利益者所想望的,知識變成了維持秩序的工具,而習慣則是權力運作下的結果--在這樣的脈絡下,權力、美國化與一般性,就變成了三位一體。

「法國的特殊性」,在這樣的脈絡下,也就具有它的意義:它強調的是哲學、反秩序、解構,及個體性、主體能動性……是相對於美國霸權的三位一體的。

***
「但為什麼後現代的許多法國哲學家,反而在美國受到重視呢?」Y提出了問題。



註:Rudolf Carnap (1891-1970),德裔美國藉的哲學家,當代邏輯實證論、語言哲學、科學哲學的大家。邏輯實證論首先在維也納學圈裡提出來,後來在美國發揚光大。它主張,對於形而上的問題,因為不能證明,所以所謂的真實,就是能夠經驗的事實。

特別引了Carnap,也就是要證明,最具有「美國味」的邏輯實證論,並不是「美國的」,而恰巧是歐陸的。當然,提出來是一回事,而令其變成霸權、流行,又是另外一回事。什麼是美國的?本身就很難回答,邏輯實證論在美國流行,並進一步擴張,是個重要的知識社會學的問題--就像,解構、後現代主義在美國流行,也是知識社會學的問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