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5 06:15:37嗜字者

您該相信誰?


業者與政府在某些角度看來是好像是對立的
畢竟公司的目的是賺錢
而政府的目的在規範其賺該賺的錢
那麼消費者該相信誰呢

政府的出發點
通常是為了多數消費者的利益
而限制保險公司的權力
但在過程中
也有可能因此犧牲少數人的利益而看似在幫助保險公司
比如前兩年低利率時期
政府開放投資型商品的販售
就是看好其分離帳戶盈虧自負的特性
可以避免保險公司因為承擔過多利差損而危及本身經營
進而損及廣大保戶的權益
故對有些保險公司誇大的銷售手法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些人已經買了保險自己卻還不知道

又如遠雄人壽買下蘇黎士人壽的新聞
不知情者會以為這種併購顯示前者經營穩健財力雄厚
殊不知其背後的媒人就是政府
因為預期未來保險市場有其侷限
將來或許會產生部分保險公司倒閉而損及保戶權利情事
近來積極研擬保險公司的退場機制
而將兩個後段班的的保險公司綁在一起
期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就好像前兩年財政部鼓勵過銀行結合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接著又鼓勵金控合併一樣
同樣是為了強化業者的生存能力與競爭力
但此事卻也引來批評
因為兩家保險公司目前的經營實力都小於一
加起來如何大於一呢
不僅是考驗業者的經營能力
也是在檢驗政府的決策智慧

我想說的是
消費者如何在目眩神迷行銷手法之下看透事物的本質
進而選擇有利於己的購買決策
平常得多聽多問多了解
千萬別因害怕被推銷而拒絕談保險
畢竟保險與生活息息相關
幾乎二十四小時都用得到
拒絕資訊的流通
不僅當了冤大頭
還阻礙了市場進步的機會
這樣外部的損失
恐怕對社會的影響更大吧

2004/08/16

參考附件

工商小社論

金管會的自律2004.08.15 工商時報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七月一日成軍以來,劍及履及進行興利與除弊,八月五日委員會決議針對保險業資金運用加以嚴管,不料二周後業者反彈,這些限制改由業者自律,因此並無具體約束力。這項政策急轉彎使得成立一個多月以來的金管會公信力受重創。


當初金管會宣布要嚴格規範壽險業者以保戶的錢進行購併行為,著眼點是避免增加營運風險,保障保戶的權益,立意甚佳。金管會當初應考慮到業者的反彈,或許應事先與業者進行溝通,而不是對外宣布後,又很快推翻自己的決議。


金管會宣布新規範,首當其衝的是中國人壽,中壽利用保戶的錢協助中信集團取得開發金經營權,財報上卻列為短期投資。不過,中壽在開發金的董事席次是以投資公司法人代表出任,因此金管會的新措施並無法迫使中壽辭去開發金董事席次。儘管依金管會最初版本,有六家保險公司受到衝擊,但保險業者其實各有因應之道。


保險業擁有龐大資金,在市場上進行各項購併行動,所向無敵,金管會要求保險業明確揭露投資項目,避免以短期投資名義,進行長期投資,誤導投資人,這項作法有其必要。不料,委員會決議事項,事後在一場座談會中遭否決。試問,如果保險業者在發動敵意購併行動中,暗中徵求委託書,金管會有法可管嗎?


金管會這項政策急轉彎,業者當然拍手叫好,但卻令投資人相當錯愕。奉勸金管會下次要祭出新措施之前,最好先與業者進行溝通,以免砸了自己的招牌。

上一篇:終身醫療

下一篇:Commercial 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