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7 16:14:12Alex

幸福的心理語言

同學最近剛好喜獲麟兒,於是約我出來喝咖啡來分享他的喜悅。

「唉呀!真是不好意思,讓你等了半個小時」。看著他邊招呼著坐在椅子上的我邊賠罪,我也不禁覺得好笑。

「沒關係啦!反正我就閒閒的在看書嘛!對了,你要不要先點杯咖啡先?吃飽了沒」?我實在很懷疑現在已經八點半了,他還沒有用過餐。

「有啦!六點多吃了個麵包,現在不覺得餓。最近公司上上下下都異常忙碌,我深深地覺得現在的你最幸福了,每天都像在渡假一樣」?同學一邊點他的咖啡,一點抱怨著他這個月的工作量。

幸福是什麼?

如果說,幸福只是『需求的滿足』,那麼依Maslow的需求理論來看,每個人都會經歷生理、安全、社會、自尊、自我實現的五個需求階段,每個階段的滿足,都可能導致幸福感的產生。

「所以你覺得我現在是因為不用工作又有飯吃,生理需求得到了滿足,因而產生幸福了嗎」?我這樣調皮的問他。

「我是覺得,想做什麼就可以去做什麼,這是我覺得你現在所擁有的幸福」?同學用『自我實現』來佐證他認為幸福的觀點。

「可是我卻覺得,你現在比我還要幸福耶」!我還故意裝出一副苦命狀來搏取他的同情。

「有嗎?我怎麼都不知道」?同學滿臉狐疑地問我。

「我上次在電話中聽到你一直在抱怨你如何翻遍辭海,就是還想不出你的女兒要取什麼名字的那個時候,我覺得全世界就屬你最幸福了呀」!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克塞克曾經說過,「幸福意味著生活在一種『沉醉』的狀態」。

身在這種沉醉狀態的人,常常不自知地把幸福的氣息傳染給他人。

「呵呵!好像是耶!雖然想名字累是累,可是只要看到我那可愛的小美眉,我真的覺得很幸福」。同學一副認同我的表情,還在那邊直點頭。

「其實呀!幸福感的產生,是因為這個小美眉讓你體會到什麼是『真愛』」。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曾經說過:「真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假愛則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假愛是以自我的需求為主,所以會有空虛、匱乏、渴欲之感。但真愛本質上不是一種需求,所以不會有心理上的匱乏、渴欲之感,也不會構成強大的追求動力,而是一種自由的付出,它的幸福經驗不是來自我的渴欲得到滿足,而是來自我的真誠付出獲得對方的真誠接納。

我微笑地跟他說…
「當你用『時間』去看待幸福,它可能會是動詞,會是名詞,也可能只是一個形容詞。可是當你用『心』去看待幸福,它就是你生命中,最實實在在的主詞。因為唯有用『心』才會有真愛,才會有幸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