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0 21:36:05愛永

【電影】腦男: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剛發生的無辜小女孩慘遭割喉事件與去年北捷的連續砍人事件,讓我想起兩年前寫過的這篇影評。電影不僅是預言,更是明鏡,清晰映照出這個社會一直存在的盲點。想有更好的世界,就得正視並在意我們所不願正視的殘酷案件。

『腦男』改編自日本作家首籐瓜獲第46回『江戶川亂步賞』的同名著作。是繼『告白』之後,又一部對人性徹底失望的日本電影。看完的感覺與當初看完『告白』的強烈震撼不太相同,隨著劇情的抽絲剝繭,對結果已有心理準備,最後留下的是反覆不斷的思考。

「腦男」一詞,意味「毫無情感知覺、卻擁有天才智能、異常體能」的制裁犯罪者。腦男(生田斗真飾)天生下來就對一切無感,身體沒有痛感,內心也毫無情感,人類天生會做的事,像是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固定時間如廁,他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與一般人相同。但他有超高的智商與絕佳的模仿力,簡單說來就是一個高智商的機器人,一個被設定好的「殺人機器」,像電腦一樣,只要下達指令,就能精準執行。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腦男與其他人的鮮明對照,透過腦男這個超乎尋常的「異類」,清楚折射出代表公平與正義的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與腦男一樣對一切無感的變態殺人狂少女,根本非腦男的同類。
 
【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惡意,無法消除】

片中頻繁出現爆炸鏡頭。一開始的公車爆炸頗令人震撼,但爆炸次數多了,視覺與心理都逐漸習慣。殘酷的割舌畫面也是,最初確實被嚇到了,看了幾次後不舒服的感覺也沒那麼強烈了。我遂發現「有感」與「無感」並非兩種極端,有可能近在咫尺,區別只在於習慣與否。
   
我們習慣了善良與美好,並不代表我們習慣不了殘酷與惡意。這世上有千百萬種人,多數的「善」不代表少數的「惡」不存在,或可以消除,少數的「惡」還會因多數自以為是的「善」變成「大惡」。這是以前我從未想過的。以前總會探究大惡之人變壞的原因,像是童年陰影造成的心理創傷,導致其反社會人格,為報復社會危害他人。但片中天生無感的未成年殺人狂少女,冷血殺害雙親,沒有原因,只是想殺,殺人成為一件讓她終於有感覺的事。
 
為何人會如此喪心病狂毫無人性?也許沒有為什麼,有些人的人格天生如此,那種與生俱來的惡意,並非給予溫情或再教育就能改變。內心徹底無感的少女,字典裡當然沒有「人性」這樣的詞語。再對照身體與內心皆無感的腦男,同樣沒有人性,少女以為腦男是她的同類,一樣以殺人為樂,但腦男只是殺人機器,沒有任何感覺,當初被設定殺壞人,他便不放過任何眼中的壞人。少女是有意識的殺人,以造成別人的痛苦為樂,根深柢固的惡意,令人髮指同樣沒有人性,相較之下,少女(人)還不如腦男(設定好的機器)。

回到現實社會,總有些驚人的社會案件,足以印證為何作者會對人性徹底失望。近幾年,不時出現子女殺害雙親的社會慘案。記得有一個失業在家的二十幾歲男子,因不滿父親不斷叨唸要他去找工作,憤而將父親打死。犯後,他毫無悔意,還在法庭上口出惡言,說再一次他仍會打死父親,誰敢囉嗦他,他就讓誰死。還有一個「割喉之狼」,殺了一個孩子後,大言不慚的告訴記者,死了一個孩子算什麼,反正台灣現在很難判死刑,言語間盡是對生命的輕賤。
 
每當我看到這樣無可救藥的惡人,就會想:死刑怎麼能廢?在這個社會仍無法保證善良民眾安全的情況下,死刑又憑什麼廢除?惡意剝奪別人生存權的人,有什麼值得生存的權利?

片中除了讓人思考死刑存廢之外,也拋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未成年卻惡意重大的犯罪者,是否該判處死刑?法律對未成年罪犯有一定程度的保護,但若有一種惡與生俱來,無法消除,如同片中未成年少女及虐殺男童的少年犯。對他們而言,生命如糞土,殺一個人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沒什麼,法律保護這種惡人,讓他們有機會重返社會,不就等於間接加害了更多無辜民眾嗎?惡意,與年紀無關,與內心有關。由此看來,沒有人性卻懲奸除惡的腦男,似乎比為顧及人性保護未成年罪犯的法律更有人性。
 
【自以為是的「理性」與「正義」,仍難逃私心】

片中代表「理性」與「正義」的心理醫師(松雪泰子飾)及警探(江口洋介飾),卻是整部片中最令人討厭的兩個角色。心理醫師負責對罪犯做精神鑑定,本著科學的理性態度與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做出所謂公平的裁定,有些狡猾的罪犯因此得以逃脫。她深信「心理治療」能徹底改變罪犯,喚回其原有的人性,為此,她甚至不惜放下傷痛,以理性的態度輔導她內心深惡痛絕的罪犯。此舉乍看十分令人敬佩,但電影最後她對腦男說了一句:「你毀了我的心血」,徹底反應出她真實的心態:她在意的是研究結果被破壞,而非她認為已改過自新的罪犯被剝奪生存權。

「心理治療」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解決人的困境,但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透過分析與治療改善原本的狀態。認為一定可以,也是一種自以為是。人一旦有了自以為是的心態,就會產生許多盲點而不自知。
 
我想起以前在課堂上最無法接受的便是學生說「沒感覺」,我認為沒感覺是學生在為自己的偷懶與不願思考找藉口,所以只要一聽到這三個字,一股無名火便油然而生。但看了『告白』與一些殘酷的青少年案件後,我明白了學生說的沒感覺真的就是沒感覺。就像片中說自己毫無感覺的殺人魔少女一樣。從此,我不再偏執地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學生。心理醫師認定所有罪犯之所以犯罪肯定事出有因,因此可以透過治療導正,這樣的想法否定了先天的惡。自以為是的態度,成為許多罪犯得以逃脫的橋樑。
 
而打著正義旗號對腦男說:『你沒有權利決定一個人的生死』的警探,更是狠狠打了「正義」一巴掌。他不斷阻止腦男處決罪犯(因為辦案必須講證據)卻導致逍遙在外的罪犯危害更多人。本應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的警探,卻間接害死更多無辜的受害者,這真是對社會正義最大的諷刺。後來,更為了救自己人,拿槍對準腦男,完全被罪犯完弄於股掌間,也讓他之前義正言辭阻止腦男的那番話完全站不住腳。最後那幾近瘋狂的四槍,則是自以為是的正義徹底崩盤的象徵。
   
只要是人,都會有私心,人有私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有私心,卻以完美的藉口偽裝成無私。心理醫師和警察,一向為人所信賴,但看完整部片後,會發現作者最批判的就是這兩個人。就像許多社會案件,最後加害者未必得到制裁,未能伸張的正義,有時是客觀因素,有時卻是執法者自以為是的主觀心態所造成,台灣無數的恐龍法官,就是如此。
 
【美到不可思議的「腦男」,是作者對人性失望的隱喻】

 除了劇情發人深省之外,片中最大的看點就是飾演腦男的生田斗真。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他坐在陰暗牢房,雙手抱膝,肌膚似雪,身穿白襯衫,面無表情,宛若一尊完美雕像,恰到好處的光與影,鏡頭拉遠,成為一幅絕美畫作。導演給了腦男許多特寫,每個角度都美到不可思議,但他的美,又不是陰柔之美,而是
少見的剛柔並濟之美。明明是人類,卻沒有人類的情感與知覺,在人群中,卻彷彿遺世獨立,默默存在,卻讓人無法忽視。他沒有人類的自私欲念,因此殺了無數壞人,仍乾淨的像一張白紙。

完美的腦男,或許是作者對人性徹底失望的隱喻。彷彿在提醒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的說社會沒有那麼糟,人沒有那麼壞,而是要承認糟糕已是社會常態,有些人的壞必然存在。我們無法成為拯救社會的腦男,但至少也不要成為自以為是的心理醫師和警察。要知道,自以為是的「善」比無可救藥的「惡」更可怕。   

想擁有一個更好的世界,就從改變自以為是的心態開始。
 
 【腦男】

導演:瀧本智行
編劇:真邊克彥
            成島出
演員:生田斗真
            松雪泰子
            江口洋介

日本  2013

(悄悄話) 2018-04-09 08:35:02
(悄悄話) 2016-02-15 13: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