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7 22:21:37 石愛哲

導讀──身境與隱喻觀點中的創意

一、摘要論文:身境與隱喻觀點中的創意

二、作者:孫式文、鄧育仁

三、摘要大綱:

()身境觀點的論述主題與視野

1.身境觀點下的論述主題

(1).產品方面:身境連動的重新設想→創意起點→創意產品完成(生活脈絡新起故事)→使人群與之互動

(2).設計者本身:自覺創意起點→完成創意產品→改善與深化創意本身→欣賞與品味產品

2.身境觀點下的新視野

運用融入生活的新科技→藉由調控群眾之「身」→產生新故事、新想像與新行動→在此新佈局中得到新視野

()理論基礎──隱喻研究裡多空間模式(many-space model

1.  雷科夫與姜申所提出:「隱喻其實是一種跨領域的認知、思想與推理的模式,無論是特殊的詩文或平常的話語,都受隱喻做為一種跨領域的認知模式所節制,所約束。」這種主張打破語文範圍的限制,使得研究者得以由語文研究所發現的隱喻秩序為出發點,去探索非語文的隱喻現象,例如圖像與影像設計所展示出來的隱喻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在雷科夫與姜申所開拓的研究視野中,層層網絡般的隱喻秩序,是有待被發現與說明的秩序,但是一旦被發掘出來,隱喻網絡跨域調節與約束的模式,則可被用來規約應當如何設計影像或產製語文的指引。

2.  1996 年藤楠(Mark Turner)所著之書《文心》(The Literary Mind)為代表……此文以藤楠1996 年這本小書來標誌,主要是基於該書仍保有多空間模式的原創與芻議性格,也比較能以創意主題與探索精神來開展,這會更貼近此文的身境觀點與回到生活脈絡的論述取徑。其跨域模式則被稱為「二領域模式」(two-domain model),又稱為者為「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  2002 年傅寇尼爾(Gille Fauconnier)與藤楠合著出版的《我們思考的方式》(The WaysWe Think)是將多空間模式由初步的模式分析發展成具有系統規模的認知理論的重要著作。其所建立起的模式,稱「多空間模式」,又稱為「合成理論」(blending theory)。多空間模式有一項特點是二領域模式所沒有的:當涉及跨域的訊息處理時,有時候會出現不是由哪個領域去理解另外哪個領域的問題,而是對於不同領域中的對象,在分別有所理解中所建立起的心智空間,如何合成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心智空間,稱「合成空間」(blended space)(相對於合成空間,先前的心智空間,稱「輸入空間」(input space)),而對所要理解的對象產生新的觀點與意義解讀。

 ()論文目的

此文的首要目標在於貼近生活脈絡而談創意,所選的案例都以兼具趣味或美學內涵的日用器物為主。這種器物,一方面有一般性的、屬於庶民的型態,另一方面總有些許獨特的身境美學的意味。在型態方面,模式分析是適合的研究方式;就獨特的身境美學的內涵來說,實例的描述與分析,以及對於脈絡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摹寫與敘述,是不可或缺的。在此主題的選擇與設限下,此文的案例討論不包括只限於日用型態的器物,也暫不考慮強調獨特性的藝術創作。

() 分析創意的模式要點

1.多空間模式的創意主題

由多空間模式來說明,創意的發生就在合成空間的築構裡。

(1)   許許多多有特色的創意,無論是由二領域或多空間模式來分析,當由生活脈絡來審閱時,將可發現,創意都不會只是由神經網路所實現的概念、思想或心智的現象而已。

(2)   身境觀點下的主題與視野,要求(或邀請)研究者由生活脈絡的佈局,以及器物能直接是佈局中所實現的創意,來重新思考「創意」的意涵。

(3)   由多空間模式來描述,器物能以物錨(materialanchor)的身份,在生活脈絡中去定位合成空間所展開的情節故事。合成的現象,不必都只在神經網路裡發生,而物錨能以實物的姿態,發揮與動態過程互補的定位功能。

(4)   此文認為,多空間模式,尤其是合成空間的觀念,比起二領域模式的跨域分析來說,更適合於用來分析器物在生活脈絡中的創意內涵。

2. 如何探索器物創意的邀請

(1)   身境觀點的主題與視野,聯合多空間模式的創意主題,是看待與探索器物創意的絕佳方式。

(2)   具體作法上,此看待方式的要點在於:將器物放到生活脈絡裡來設想,而由合成空間的角度,說出一個以器物為定點而展開的身體與感覺的故事。

() 聯合身動、感覺與故事的器物創意

1.「世上最深的垃圾桶」(The Worlds Deepest Bin)。

以視覺模態與聽覺模態來看,由視覺模態的訊息,你不自覺地預期常情下桶內會有的深度;由聽覺模態的訊息,你意外地「發現」桶內超出常情所會預期的深度。以多空間模式來描述,由視覺訊息築構出一個心智空間,由聽覺訊息築構出另一個心智空間,以此二空間為輸入空間,而築構出一個跨越視聽的多模態合成空間。在此合成空間裡所組合成的多模態訊息,宛如語文修辭裡所謂的「矛盾語」(oxymoron)(例如,「沈默的聲音」)。視覺訊息與聽覺訊息明顯的落差,使得當事人對於桶內深度有著差別很大而深淺相反的預期或判斷。

2.「鋼琴樓梯」(Piano Staircase

由合成空間來看,隨著步伐踩出音樂,已經是將音樂與步伐合成在一起的創意。本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5這種身與樂之間的連結。在這共通的基礎上,鋼琴樓梯的創意以走樓梯為一個輸入空間,以音符記譜下有序的琴鍵樂聲為另一個輸入空間,而築構出腳底踩出音樂的合成空間。由身境觀點來看,鋼琴樓梯是在公共場域裡定位合成空間的器物。以它為定點而走出的情節故事,總是帶有即興的、自由的,以及個人身體風格般的曲調。不只如此,當眾人紛紛走上鋼琴樓梯時,此起彼落的音符,以盈滿空間的眾「聲」,訴說了眾「身」錯落的生活步調與心聲。假使少了物錨定位的功能,而想要以一般的樓梯去玩腳底踩出音樂的想像遊戲,那麼,可以預期地,只有少數具有音樂天賦的人才辦得到,而即使對於這些身具異稟的人來說,也無法與匆匆來去的眾人共同走出此起彼落的眾聲或心聲。

3.「夢想球」(Dream Ball

以簡單的合成方式,將分別來看都感人的故事,扣連在一起,而引領出新的故事內涵與希望。

第一個故事空間是:第三世界的孩童,拿椰子葉或破舊的塑膠提袋去製作「足球」,而有球踢的故事。第二個故事空間是:聯合國與紅十字會在第三世界的救援工作,以及工作人員與義工們的故事。「夢想球」以足球形式為一個輸入空間,製作的材料為另一個輸入空間,利用由兩者產製出來的合成空間扣連前述第一與第二個故事空間,展開新的故事情節與內涵。救援、苦難、歡樂、希望,都在仍能由孩子手中完成的新式足球為定點,接續扣連在一起。這種合成方式,比較像是樂高玩具之間的扣連,而沒有趣味設計的例子裡那般的融合。不過,簡單的扣連,也能組合出溫馨的創意,而展開感人的故事情節。從物錨的角度來看,當夢想球取得物錨身份時,它以扣連第一與第二故事空間所展開的新故事情節,而改寫了孩子們遊戲的情節意義與內涵。

4.「撥號」(Dial)的手機款式──「通話手鐲」

由多空間模式來分析,通話手鐲邀請由現階段市場流通的智慧手機所定位下的合成空間,拆閱出一個個功能導向下所設下的輸入空間,而將它減損到只剩下最基本的功能――無線通話;28將此功能編號為「第一輸入空間」。其次,它邀你設想撥號轉盤的形象,一種回到最初的、復古的感覺;將此形象與感覺編號為「第二輸入空間」。再次,它以手鐲款式的設計,邀請你以時尙審美的角度,欣賞它作為隨身配件的美學內涵與宣示;將此時尙美感編號為「第三輸入空間」。以下,分二層次去敘述這三個輸入空間如何共同造就出新的合成空間。首先,第二與第三輸入空間,以手鐲圈內在掌上投射出來、仿撥號轉盤形象的數字環列,組成轉喻舊時電話機的合成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你的手掌,以血肉的身份,參與了仿撥號轉盤的築構。其次,再以現代生活裡的數位佈局為脈絡,第一輸入空間與第二、第三輸入空間共同地組成通話手鐲定位下,展示時尙與復古的感覺與美學內涵,以及減損過後只帶一份牽掛的生活選擇的合成空間。減損,其實是讓時下手機要求的功能,回歸生活空間裡的數位網絡;而簡約,是放下總要隨身攜帶一切或全都擁有的慾望而立下的一種減損的生活選擇。

() 創意的設計即生活的選擇

1.老子以隱喻說道體,莊子以故事說體道,此文則是由道家傳承,循隱喻與故事而回到人間的器物與生活脈絡,去探索一種簡約、減損的創意風格與生活選擇。

2.此文的重點即在於此人間情境與生活脈絡的論述工作上,而以器物的創意設計以及相應的生活選擇為論述主題。

3.哲學研究來看,本文承接的是由著重形上學與心性論之後所發展的身體論,以及一種儒道聯合閱讀的觀點。

4.文中案例描述與分析所呈現一種身體與情境連動的觀點。

5.對此哲學發展的貢獻不在於理論根基的反省工作,而在於古典理念與現代生活如何能相互編織出值得品味與進一步探索的新意涵與新視野。

 

四、心得感想:

在此篇論文的引導下,原本對於「隱喻」的概念由認知語言學的認知模式,提升為創意的基模,而其中「二領域模式」至「多空間模式」,都是「隱喻」具體的認知思維分析,如此一來對於「隱喻」的神秘面紗,便可更深入的理解,亦可反思尋常的語言習慣中,是否亦使用而不自知,更可進一步的思索如何使用於研究與教學之中?「二領域模式」對於文本的分析與作者的創作思維,較可以貼近其當下的情境,所以當自己在研究與教學時,便可以站在作者的視野,儘量的還原寫作動機與其情境,亦可思考傳統「隱喻」修辭定義的侷限;「多空間模式」則更可以激勵自己,多向度的思維,不再限於文本的考察,更應左右逢源,善用現下的具體資源,使自己的研究與教學能以創意的角度切入,而謹慎地實踐,才有機會得出一些不同於前賢的創見。

 

 

五、問題反思:

1.在中國文學的領域中有哪些也適用多空間模式(many-space model)理論來進行探討?甚至考究其創作根源?

比如:駢賦、樂府與古詩、元明清雜劇與傳奇,或者現代文學的散文詩、圖像詩,多媒體詩。

 

2.在自身研究領域中多空間模式(many-space model)來進行材料分析,是否是一種創意的可能?

比如:易學中的時空觀、卦爻變化,以及卦象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