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0 20:13:20演隆

敞開心胸,接納法雨

 

  若不注意自己的修行方式,很可能會將老師的話變成一種教條或意識形態。自從佛陀說第一聖諦是「苦」以來,許多優秀的佛弟子運用其善巧以證明地球上的一切皆苦,「三苦」之說就是其中一種嘗試,但那並非佛陀的教法。

  第一種苦是「苦苦」(dukkha dukkhata),即與苦受相關的苦,例如牙疼、發脾氣,或在某個冬日感到酷寒等。第二種是「行苦」(samskara dukkhata,聚合之物的苦),任何聚合而成之物終將壞散,因此所有合成物都稱為「苦」,甚至像山川日月這些尚未衰敗的事物也是苦,因為它們最後都會壞滅而造成苦。當你相信一切聚合物皆是苦時,你怎麼可能找到喜悅?第三種是「壞苦」(viparinama dukkhata,與變化有關的苦),今天我們的肝臟可能很健康,可是一旦年紀大了,它就可能讓我們受苦。歡慶喜悅並無意義,因為喜悅早晚會變成痛苦。苦,是籠罩一切的烏雲;喜悅不過是假象,唯有苦才是真實的。

 

「三法印」是指無常、無我、涅般木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論證是不合邏輯的。當然,倘若相信某件事物是「常」或有 「我」,一旦發現它是無常且無獨立的自我時,我們可能會受苦。但在很多經典中,視苦、無常、無我為「三法印」,據說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具有「三法印」關於 「三法印」的解說,參見本書第三部第二章。。將苦和無常、無我放在同一層次,這是個錯誤;無常和無我「放諸四海皆准」,兩者是一切事物的「標誌」 (mark)「三法印」有時英譯為The Three Marks of Existence,意即「三個存在的標誌」,因為這三者出現在一切存在的事物中。,但苦不是。我們不難看出桌子是無常的,而且並沒有一個獨立於所有其他非桌子要素(例如木材、雨水、陽光、傢俱製造商等)的自我,但桌子是苦嗎?只有當我們將恆常或獨立的特性強加於桌子時,桌子才會讓我們受苦。當我們執著於某張特定的桌子時,使我們受苦的不是那張桌子,而是我們的執著。我們承認憤怒是無常的,也承認無獨立的自我,且充滿苦,但要說一張桌子或一朵花充滿苦則很奇怪。佛陀教導無常、無我,是為了幫助我們別被事相所束縛。

  「三苦」的理論是為了證明苦的普遍性所作的一種嘗試,那麼生命中還留下什麼喜悅呢? 我們在涅槃中發現了它。佛陀在若干經典中說,涅槃(看法與概念完全泯滅的喜悅)才是「三法印」之一,而不是「苦」。這在北傳的《雜阿含經》(Samyukta Agama)中出現四次《雜阿含經》第262經(《大正藏》第99經》。,龍樹也援引另一部經為證,將涅槃列為「三法印」之一《大智度論》(Mahaprajnaparamita Shastra)。參見Etienne Lamotte,Le Traite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Louvain,Belgium:Institut Orientaliste,1949)。。對我而言,設想一種完全沒有因概念而產生障礙的情況,遠比看待一切皆苦來得容易。我希望學者和修行者都能開始接受一切事物皆以無常、無我、涅槃為特徵的教法,別殫精竭慮地想證實一切皆苦。

  以正確的名稱指出苦因

  另一個對佛法的常見誤解是,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都是由貪愛造成的。在《轉法輪經》中,佛陀的確說過貪愛是苦因,但他如此說是因為貪愛列於諸煩惱之首。若我們運用智慧,就能看出貪愛可以是一個苦因,但如嗔怒、無明、疑、慢、邪見等其他煩惱也都可能導致苦。無明引發錯誤的認知,我們的苦絕大部分來自於它。

  為了方便記誦而縮短經典篇幅,一連串術語中的第一項通常被用來代表整個序列,例如在許多經典中,以「眼」代表六根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以「色」代表整個五蘊(skandhas)五蘊是構成一個人的要素,亦即色、受、想、行、識,參見本書第三部第七章。。如果我們練習辨別自己的苦因,就會看到苦有時是因為貪愛,有時是由於其他因素而起,說「生命是苦」過於籠統,說貪愛是導致一切苦的原因又未免過於簡化。我們應該說「這種苦的根源是某種煩惱」,然後以正確的名稱指出它,例如胃痛就稱之為「胃痛」,頭痛就說是「頭痛」。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如何發現自己的苦因與自我治療的方法呢?佛陀的確教導苦諦,但他也教導「現法樂住」(drishta dharma sukha viharin,快樂地安住於事物的實相)的真理《相應部》第5冊〈大品·入出息相應〉,第326頁,巴利聖典協會版(Samyutta Nikaya V,326)及其他多處。。修行要有成就,我們就必須停止證明「一切皆苦」的企圖,事實上,我們更必須停止試圖證明任何事。如果我們能以正念觸及苦諦,即能辨認自己的苦、苦的特別成因,以及去除苦因與止息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