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7 15:27:22人間行腳

從意識覺醒中解脫



圖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舞台上演久了,忘了本來的我是誰,跟生命的輪迴是一樣的。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在佛教歷史故事中,阿闍世王的前世今生,是歷久彌新,兩千多年來,不斷被傳述的因果經典故事。

 

阿闍世王的前生是個用功修道的修行人,業力牽引即將投胎至王室,久等不到前來投胎的王子,迫切想要兒子的頻婆梭羅王和韋提希夫人,於是譴人將修道人殺害了,種下了前因。

 

王子出生後,預言家告知頻婆娑羅王,這王子將來要殺父殺母的,王心生驚恐,意圖殺害,種下第二因。

 

佛陀僧團裡的提婆達多,為分裂僧團,取代佛陀的位置,企圖得到王子的護持,將王子的前世因果告訴王子,促使怨恨的種子萌芽,後來果真殺父弒母,並分裂僧團、出佛身血……

 

在佛教裡,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稱五逆重罪或五不救罪,將召感無間地獄受報,而殺害父親自立為王的阿闍世王,卻在心靈不斷的折磨和懊悔中,當世即召感業報,全身長滿膿瘡,痛苦不堪。

 

當阿闍舍王受身心折磨煎熬時期,前來探病的諸大臣和外道,還不斷安慰他沒有因果這回事,要國王放寬心,一直到御醫耆婆鼓勵阿闍世王面對懺悔,才有了轉機。

 

這是一部精彩的戲劇,從無明到貪嗔癡,到業報、懺悔、面對、重生,阿闍世王示現的因果警惕,直白到讓人當下就開悟。

 

然而,除了因果業報的理解之外,祖師大德說:「賢友乃萬福之基」,在業海中沉浮的阿闍世王,如果不是遇見正知見的耆婆,終究還得受苦。

 

業是行為,包括身、口、意業,因果則是行為的作用力,是宇宙大自然的法則,沒有誰可以免除或例外,一般人總要在行為出現,作用力回到自己身上,承受痛苦的時候,才要覺察因果的存在,而意識是業的主導。

 

【佛說興起行經】中,佛陀慈悲地說起自己過去生的因果,不斷叮嚀弟子:「一切業力,意業為最。」苦口婆心地教導弟子,從意識的覺醒中解脫,當意念生起時,業即產生,能夠即時的覺察,不令其產生行為,就不會創化受苦的現實狀態。

 

生命的輪迴,是為了經驗存在而來、為了轉換過去生未領悟的執著,成為慈悲與智慧而來,也是我們自己為了靈魂的蛻變而設定的學習,但因為色身的感官執著,我們忘記了來時路,忘記了我們是誰,迷失在我們自己設定的生命遊戲當中。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說得一點也不假,阿闍世王看似歷史中的人物,其實是還在時空中為我們說法的菩薩,不斷提醒著眾生--「不昧因果」。舞台上的人物、和觀眾席中的你我,是一個整體,都在上演著「記起我們是誰」的戲碼,提醒我們在生命舞台落幕時,有一個美麗而讓人懷念的身段及告別的背影。

 

前些日子,好友傳來一首在大陸某處,一座觀音殿門口對聯,寫著:「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真是棒喝般的智慧真理,已經作過的,成為心靈負擔的業,除了回頭面對、懺悔,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清除。覺察自己的意識,轉換意念,人生也就轉了彎。每個人只要能面對、轉念,就足以作自己的觀世音菩薩了。

 

期待這部佛教經典大戲,能再次喚醒沉睡的心靈,記起「我們究竟是誰?」覺察當下、轉識成智,未來告別生命舞台時,有個美麗的身段和告別!

 

*許亞芬歌仔戲團近日即將演出佛教經典人物--阿闍世王--邀請於簡介冊上寫篇短文,於是有了這篇文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