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6 22:01:04謝敏

【斷背山之七】驚爆2006奧斯卡


「斷背山」拿最佳配樂讓我高興的跳起來,李安拿最佳導演讓我感動落淚,「衝擊效應」拿最佳影片讓我愉悅的心情頓時歸零。最後只好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奧斯卡不代表一切。

奧斯卡當然還是代表很多很多,不然不會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讓所有電影人奮戰,讓所有許多國家的影展模式競起效尤。然後大家再很理直氣壯的說,其實奧斯卡就是這樣,保守蹣頇,不值得放在心上。

話是沒錯,但是,奧斯卡的小金人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忽然想起當我還是小小的電視兒童,根本搞不清楚好萊塢是什麼地方,「外國片」是什麼東西的時候,就開始看奧斯卡頒獎典禮。坐在電視機前面津津有味看著不認得的大明星們,激動的謝天謝地謝祖宗八代,覺得拿到那座小金人,簡直就是世界第一等電影人。所以有幾個年頭,我的人生大夢就是拿奧斯卡,其他人玩官兵捉強盜,我就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圍著大浴巾當禮服,拿著保齡球瓶,嘰哩咕嚕講起英文達謝辭,即使那時我連ABC都不會。

不過我老媽卻認為我演楊麗花歌仔戲卻拿個玩具保齡球是要幹麻!長大後,還沒想要努力,夢想自然而然就碎了,因為真是太遙不可及。

所以當我鍾愛的電影人可以一闖再闖奧斯卡,怎麼會不讓我興奮又興奮,因為就好像自己觸摸到兒時的夢想。

大陸國寶張藝謀說,那是美國人的玩意兒,沒什麼大不了的。也是啦,不過由他來講就不大合適了,因為他也是一闖再闖闖不過,那又何必酸成這樣。

「斷背山」的配樂能在這一仗力克「藝伎回憶錄」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藝伎」就音樂本質來說,非常好,豐富又帶感情。只是,就電影配樂來說,他精準的曲風與劇情無關,他豐富的音符塞滿每個空間與時間,然而他的調性,讓我想像不出那個時代的京都,是怎樣的古典華麗,也體現不出濃妝豔抹下的小百合是怎麼樣的乾淨單純。當然,導演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相反的,「斷背山」採用背道而馳的配樂策略,主旋律簡單空靈,媒體以「留白」形容,說的真是好。而只要單音的吉他旋律一出,不用想像,我就可以在第一時間回到斷背山上。回歸電影本質,捨掉傳統配樂慣性,竟然可以受到青睞,我當然要高興的跳起來。

不過,ABC電視台顯然認為大師級的John Willams會拿這個獎,他以「藝伎回憶錄」與「慕尼黑」同時入圍,獲獎機率之高,鏡頭就拼命定在他老人家臉上,也補捉到他在公佈獎項剎那的不爽。不爽可以理解,因為他的「藝伎」可是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敗在阿根庭小伙子Gustavo Santaolalla手上時,當然極度失望與不悅。

當Santaolalla一路奔上台,李安與他熱烈擁抱,雖然只有短短三秒鐘,卻顯得溫馨感人,沒有李安的慧眼,他無法參與;沒有李安的支持,他無法發揮,更別說拿獎。所以他會說「Thank Ang Lee for his vision, support and guidance.」這句話說的真令人動容。

「你說,這會不會是一種分配?」我憂心的send出一個問題,對話框的那頭則堅定的回傳,「不會的,斷背山的音樂本來就很棒。」簡直是廢話,問一個李安的超級影迷,得到的答案當然是這樣。

一個獎又一個獎開出來,都跟大眾媒體預測完全相同,讓我呵欠連連,就算「最佳改編劇本獎」,我的興奮之情也算一般吧,因為,「斷背山」最十拿九穩的就是這座獎了。

所以,既然是這樣,「斷背山」也可以開出「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吧,想到這兒,就讓我全身亢奮起來。不知道奧斯卡評委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又有那麼多宗教團體跳出來抗議之後,也能回歸電影本質,而不是考量所謂傳統道德價值來看待這部作品嗎?

記得去年(2005)看奧斯卡,驚覺Morgan Freeman(摩根費里曼)竟然從來沒拿過奧斯卡演員獎,而且他的從影生涯中只提名過一次。心中感嘆其實他拿不拿獎都無損他在影壇巨星般的地位,老先生舉手投足間散發的角色魅力,已經是屬於「先覺輩」的,他還需要小金人嗎?我想,如果問到他本人,他一定也是說「Yes, I do.」如果他不是黑人,他應該早拿好幾座小金人了吧。

何況李安,李安再出色也是個東方人,一個來自小小臺灣的黃種人導演,拍了部小小的愛情片,但同性相戀的主題卻挑戰了傳統美國的道德觀與西部英雄價值觀,還挑戰奧斯卡的給獎哲學。有時候我真的懷疑,奧斯卡有那個肚量嗎?過往七十七屆,沒有非白人的導演,他們真的要給會牙一咬,就頒給李安這座這麼重的最佳導演獎嗎?

而當「費城」男主角Tom Hanks高聲宣佈:「the Oscar goes to ….Ang Lee for Brokeback Mountain」。李安在全場讚嘆的掌聲中,回身擁抱他堅強無比的妻子,再與從「推手」就開始合作的James Schamus緊緊擁抱。我則是看的熱淚盈眶,想起十多年前在梅花戲院看「推手」,結束時半天不能自己,「這個李安到底是誰,他會紅,他肯定會紅。」我知道李安必定發光,卻怎地也沒想到,他可以站在奧斯卡的紅地毯上,「I am a Chinese, not an American. I came from Taiwan. I am proud of my culture.」並在頒獎的舞台上,光芒萬丈的用中文對全世界的人發聲,「謝謝大家的關心。」

當所有華人關心他到底是台灣之光,還是華人之光,亦或亞洲之光時,做為影迷身份的我,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李安後來接受訪問說,他只高興了三分鐘,因為最佳影片竟然不是「斷背山」。

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驚爆點當然是「衝擊效應」在最後關頭打敗「斷背山」,獲得最佳影片。就好像中華隊一路領先,九局下半被美國隊逆轉勝,現場球迷們先是一愣,然後欣喜若狂。中華隊則是呆若木雞,還得打落牙和血吞,很有風度的恭賀美國隊衛冕成功。

雖然「斷背山」拿到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導演的,卻與最佳影片失之交臂的邏輯很怪,但也不是最怪的。2001「臥虎藏龍」年,幹掉李安的「天人交戰」(Traffic),不也拿到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導演,結果最佳影片卻給了「神鬼戰士」。不過也沒聽到有誰出來替「天人交戰」打抱不平,也沒有影迷集資買了一大版廣告宣告天下:「斷背山」是最佳影片。所以,「斷背山」絕對不是驚爆內幕第一部,不過當年的重點是媒體請奧斯卡評委解說一下評分標準。

奧斯卡當然是評審說了算,作品能不能成經典,那就跟奧斯卡沒關係了,打個整數,奧斯卡的評委不過六千人不到。當「斷背山」形成跨越國界、種族的一種文化、一種流行、一種話題,當他橫掃全世界大小影壇,公道自然就在人心,這時候我要說的真的是,唉!奧斯卡的形式主義,真的不代表一切。

2001「臥虎藏龍」,我曾說李安「有夢最美,築夢踏實」。2006年,我依舊要將這句話送給李安以及所有電影人,只有回歸電影本質,認真努力的做電影,才會有亮麗與出色的成績,才會被所有人牢牢記住。

還要追逐小金人嗎?Yes, I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