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2 16:22:23公車青年陳右錚

白癡台北地理學橋樑篇(下)

 本篇橋樑篇介紹的主題,終於輪到台北市眾橋樑了!這些橋樑所跨越的,正是流經台北市的諸河流。台北市最著名的一條河流,不必想就知道是這幾年水患不斷的基隆河了!至於規模較小的景美溪、雙溪、磺溪等,知名度就遠遠不及前者。不過,基隆河雖然肇生許多禍患,但它在台北盆地開發史上卻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其上的每一座橋樑也都各具時代意義及交通地位。

 基隆河蜿蜒進入台北縣市交界,首先遭遇的是南港橋,位居省道台五線(台北和基隆之間)上,橋上為往西之三線道,另於岸邊有往東之三線道。雨季來臨,基隆河水高漲而淹過南側路面時,這座單向橋樑也得負起運輸和避難的功能囉!

 往下游走,進入內湖區和南港區交界,陸續看到的是南湖橋、環東快速道路橋、成功橋、成美橋等,這些橋樑連接內湖和南港,原已具一定之交通重要地位,近來由於環東快速道路陸續完工,加上新建之內湖重劃區、麥帥國宅、南港經貿園區等,導致交通量日漸大增!環東快速道路西通麥帥公路、內湖、大直、中山高堤頂交流道等地,東至南港經貿園區、汐止等地,有一座台北市內首座的雙層跨河橋樑。

 南湖橋連接東湖和南港,旁有中山高東湖交流道,由於鄰近的東湖、汐止社后地區人口極為稠密,導致附近交通問題嚴重,早被市政府列為改善交通的重點地帶之一。成功橋在內湖和南港之間,由於鄰近中山高內湖交流道,是高速公路通往台北東郊的管道。成美橋連接週美和松山,基隆河未截彎取直前腹地封閉,現在則是內湖重劃區進入台北東區的必經道路,交通繁忙程度遠超過往昔,尖峰時刻常造成松山一帶車流擁擠。

 順流而下,會看到兩座名稱相似、外型也相似的橋,是為麥帥一橋和麥帥二橋,大體均屬拱橋造型,不過前者是單斜張釣竿式鋼樑,遠觀如同一巨大豎琴跨於河上,極富特色;後者主要為雙拱鋼樑所構成,形似提籃。麥帥一橋西連正氣橋,並可進一步通往市民大道高架道路,東接麥帥公路、環東快速道路、中山高速公路等,堪稱是內湖直達市區心臟地帶的孔道。麥帥二橋之西端為南松山,東至堤頂大道,由於可通往中山高的堤頂交流道,腹地亦非常廣大。

 接下來的這座民權橋是台北市裡最高、最長的橋樑,從名稱就可發現:它的位置在民權東路上,往西為四段之前、往東是五段、六段;沿此路可通東湖、內湖、民生社區、松山機場、中山高、圓山、三重等地,交通便利而繁忙,尖峰時間進城方向經常塞車。因行經公車路線多,加上路況因素,利於延伸規劃公車專用道內湖段。基隆河流經過民權橋之後再往前進,經過截彎取直的河段及新堤防,截彎取直前的原基隆河,在這一段(金泰段)經常發生水患,在截彎取直後這裡看起來環境煥然一新,迎面出現的是大直橋,連接大直和濱江街,可通往高速公路交流道及松山機場附近,算是大直以致西湖、雙溪等地出入東區的捷徑。

 再來到了圓山,在一處河寬不滿五十公尺的窄流處,可以看到中山橋,也是台北、甚可說是全台灣,有史以來引發最多問題的一座橋,主要議題從早期的交通問題、古蹟維護,以至近年來的水利優劣,可說是歷屆市長選舉必提的焦點之一。關於這座橋,本人將另有專文討論。

 接著向下游前進,依序經過承德橋、百齡橋,由於關係到承德路、重慶北路等幹道,因此交通負荷頗大,其中百齡橋更是處於長年塞車的狀態,因為它東接士林的中正路,西連重陽橋,南北則通承德路、重慶北路,擔負來自市中心、士林、北投、社子、蘆洲等多方車流,這種現象或許必須等到基隆河下游的社子快速道路興建完成後,才有舒緩的可能,屆時北投方面旅次可取此道直達台北西區,甚或藉市民大道連往東區,而毋需再經過現有之北淡幹線(意指中山北路、承德路、重慶北路等)。

 在台北市南端的景美溪上,也跨有幾座橋樑,從接近深坑的北碇幹線(即:木柵路、一○六號縣道)到匯入新店溪的河段,跨有不少短橋,其中部分甚且僅兩線道寬。萬福、萬壽、道南、恆光、一壽等橋,分別可到動物園、指南宮、政大、貓空茶園、老泉里等山區。其中的一壽橋曾發生過有趣故事:這座橋樑由於基地位置狹小,導致外觀極為特殊:北端處於巷弄之間,南端則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迴旋,嚴重影響居民行車安全,引發當地居民大肆抗議,並憤而將橋樑堵住,在橋頭貼上「么壽橋」的字樣來諷刺市政府規劃失當。

 接著景美溪上還有幾座台北連往新店的短橋。首先是寶橋,兩端為木新路和寶橋路,連結木柵和新店、碧潭地區,由於本橋地處工業區旁、周圍路口多,導致交通繁忙紊亂;和興橋則是近幾年才興建,為木柵到新店的秀朗橋,進而通往中和的捷徑,可抒解景美地區狹窄街道的交通瓶頸;景美橋則位居北新幹線(羅斯福路和北新路)上,包括新店、烏來,以至北宜公路沿線地區,皆經此幹線才能進入台北市,以致車輛特多。

 台北士林區的雙溪和基隆河廢河道上的幾座橋樑可以一併談論,主要包括:中社橋、外雙溪橋、華興橋、雨農橋、福林橋、士林橋、文昌橋等,因為這些橋都是郊區民眾出入市區的必經之路,亦為遊憩動線所在,所以交通負荷量也頗為可觀。其中車流量最大的非華興橋莫屬,因為它連接仰德大道,可謂台北市上陽明山的唯一通道(另有北投的紗帽路亦可達,因偏僻而常被大眾忽略)。加上該路口為雙溪地區往來士林鬧區和台北市中心的主要路線,所以尖峰時段及假日,車輛行經此處往往動彈不得。此外,磺溪是源於台北市北投區的一條小溪,流經過天母、士林而注入雙溪,橫跨著如:榮光橋等小橋,配上溪岸景觀,頗有寧靜郊區小橋流水的風韻。

 另外,在台北市發展過程中不僅有跨河橋樑,陸橋也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元件。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用來跨越鐵路的幾座陸橋,如:復興橋、光華橋、復旦橋、東新橋等,因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留下來也妨礙地區發展,所以現多拆除殆盡。東新橋,現因台鐵南港段地下化尚未完工而保留,銜接成美橋、鄰近福德永春地區,車流不少;另因具爭議性而留下來的就是光華橋,因為它橋下設有光華商場和就業輔導處,拆遷不易;另一個困難在於當地有許多非平行道路交錯,若將橋拆除將導致交通動線雜亂無章,故目前仍維持現狀。

 還有一種陸橋是為跨越道路、簡化行車動線而設,如:新生高架道路、建國高架道路、市民大道高架道路、正氣橋、基隆路高架橋、慶昌橋等,這些橋樑在交通上扮演重要角色,可將通過性車輛和地區性車輛分流,是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必備之交通處方;另外也有跟河堤共構的橋樑,如水源快速道路即是。

 哇!不知不覺中這一篇共提了幾十座橋樑,能看到這裡算你不簡單!有沒有弄混呢?嘿嘿!別擔心,讓我來給你稍微重點整理……

 1.基隆河橫貫台北市、注入淡水河,北岸為內湖、中山(大直地區)、士林、北投區,南岸為南港、松山、中山、大同、士林(社子半島)區。

 (1)內湖和南港之間,以中山高、堤頂、麥帥、環東等快速道路為主幹,連結南湖橋(東湖到南港)、成功橋(中山高內湖交流道到南港)、成美橋(內湖重劃區到松山)、麥帥一二橋(內湖到台北東區)、民權橋(內湖到松山機場、三重等),交通便利,因都會發展而車流日增。

 (2)大直到圓山附近有大直橋、中山橋、承德橋,中山橋連接士林和市區,因交通、歷史、水利等問題引發爭議。

 (3) 士林百齡橋亦為交通要道,為士林、北投、社子、蘆洲等地之交通樞紐。 2.景美溪貫穿台北市南部的文山區,跨有萬福、萬壽、道南、恆光、一壽等橋,可到木柵山區;另有寶橋、和興橋、景美橋,聯繫木柵、景美、新店、中和等地。

  3.士林雙溪上有多座橋樑,為士林、北投等地出入市區之管道,其中華興橋連接陽明山、士林、外雙溪等地,交通極為壅塞。

 4.昔日之復興橋、光華橋、復旦橋、東新橋等跨鐵路陸橋,今多拆除(光華橋、東新橋尚在),光華橋因爭議大而暫時保留。

 5.新生高架道路、建國高架道路、市民大道高架道路、正氣橋、基隆路高架橋等,係為改善交通而修築,藉以分流車輛。

 雖然這一篇裡面出現了這麼多琳瑯滿目的橋兒們,但目標在建立你的台北地理概念,希望你看過之後對於台北市發展跟河流之間的關係,或對台北市交通概況稍有了解!之後的台北地理學,將談到如何從地標名稱判斷它的位置,希望多少能培養各位小小的推理能力!


(原作於2002.10.22)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