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3 17:34:04公車青年陳右錚
讀「法國土司」,思中美法文化異同(上)
由於我看書的類型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我很少介紹喜歡的書籍給別人,但這次還是忍不住要分享一本,較為接近我愛看的性質的散文著作給各位,這本書叫做「法國土司」,約當三年前翻譯出版的書籍。
這個書名看來,實在很像一本食譜的名字,至少我還沒看過、買下之前是這樣想,確實,這本書有一部分是跟飲食有關的內容,但看完之後,我發現:它可以說是一本非常生活化的比較文化學書籍,我從這本書對法國人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反而裡面美食的介紹倒在其次了。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嫁到法國的主婦:海麗葉‧霍栩佛(Harriyet Melty Rocheford),以其家庭及其他生活層面的感受而寫出的文章,所以此這本書的趣味就在於:一個從小生長在美國純樸鄉鎮的女性,在文化風俗跟美國大相逕庭的法國都市,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首先,大家能夠想像的,就是:法國的歷史比美國還要悠久得多了,因此它擁有非常繁瑣的傳統和習俗,累積了相當的文化包袱,因而這種環境下生活的法國人們,在性格和談吐方面,也就比美國人還要更值得細細探索。舉例而言:他們對於一些新事物的態度是審慎、保守的,首先會產生的是「為何要改變」這種質疑想法;相較之下,美國人的接受度顯然高得多,比較願意嘗試、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它。
當面對他人的優越之處,或令人不屑的感覺時,法國人的表達方式也相當含蓄、甚至含蓄到會給人感覺有點譏諷、冷淡意味的反應,因為他們不直接描述它的好或差,譬如:稱讚時,他們習慣說:「相當不錯」而非「很棒」;貶抑時則說「不怎樣」來代替「不好」;甚至,當看到一個天真的人,法國人是用「可愛」來形容他!這種表達方式,跟性格直接的美國人,可說是非常不同,因此一個美國人不得不常動腦猜測話中含意。含蓄表達的崇高境界甚至到了這種地步:吵架的雙方明明都是在講好聽的話,實則全都是毒舌隱喻、反唇相譏。
還有一種狀況是:某一種場合中,大家相處之間無意中觸犯了某種禁忌,或察覺氣氛有異時,法國人會用眼神示意別人做出適當的表現,但對於一個美國人而言,他們卻很難立刻理解這麼抽象的示意方式!而法國人談話時,雙方也知道避免某些話題的詢問,這在美國(或其他國家)文化下其實都有,例如大家知道的宗教、收入等隱私話題,但在法國,要考慮避免提及的部分就更多了!譬如:職業的種類就是,即使要問,也要問得非常婉轉、有技巧,力求對方不會因此感到尷尬。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擔心失禮,而產生的不成文禮儀:法國人認為突然造訪別人是個大忌,即使對方是好朋友也不例外,而且只要是預定事情之外的行程,他們一概不歡迎;法國人覺得:客人應該考慮主人方便與否而拜訪,哪一個時間該去,是能夠預期。在作者感覺中,這種習性也跟美國不同,她談到自己曾唐突拜訪朋友,結果朋友決定跟她在門口聊,絲毫沒有准她進門叼擾的意思。類似這樣大家為了維持形象或顏面,而衍生出來的舉止和禮節,不勝枚舉。
在書中,根據作者本人和引用一些學者的看法,法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在外在行為力求優雅之下的結果,他們不願別人覺得他無禮,也避免造成對方困窘;可是,很弔詭的,法國人卻又在某些方面隨性地洩露出情緒,讓人覺得他很無禮,甚至可能讓外國人對其如此舉動匪夷所思。作者最常舉的例子大概就是:每每去購物時,見到店家對顧客的蠻橫態度,她有點無奈地用一句話來描述之:「顧客不但是永遠不是對的,而且幾乎都是錯的。」至少,在作者的印象中,美國超市收銀小姐的服務態度,要比法國人親切的多。
再提到一些法國人所做的,讓作者覺得非常無禮或受不了的事情,你可能會對法國人產生更矛盾的印象,例如:開車橫衝直撞、電梯抽煙、路上小便、帶狗上餐廳等等,這也是跟所謂的「彬彬有禮」有著極度的差異,不過,作者已經以她的經驗歸納出這種理由:這種蠻橫行為,對象都是跟自己無關的陌生人。
沒錯!法國人這種近乎冷漠無情、需要深思才懂的互動模式,抑或剛才提到一些不禮貌的外在表現,是會依關係親疏而改變的。當關係熟稔、看得對眼時,他們的冷漠程度就會降低,把你看做同一掛的了!或許說話偶爾還維持冷嘲熱諷的一貫作風,那是熱情而真誠的表現;而他的內心,則是百分之百挺你的。更有甚者,對方會因為跟你熟了,而一反平日冷漠的形象,展現出強烈的佔有欲,譬如:朋友會評論、建議你衣著的顏色,強烈到帶有干涉的意味,作者覺得這跟美國的友誼相比起來,束縛感要大得多了。
一般人眼中的法國人,是最浪漫多情的民族。確實,對法國人而言「性」並不是什麼禁忌,他們能自在、卻非刻意地談論性(如:開黃色玩笑、對孩童灌輸性教育),他們用非常自由的方式去表示男女之愛,而互動模式,也懂得掌握某些分際--建立在他們充滿自尊心的民族性格上,因此我個人是以「收放自如」來形容了!作者引述一些法國人的言論:法國人看待「性」的方式,是跟壓抑「性」的清教徒不同,或可說這是高盧人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性格差異,他們甚至認為英、美那樣的性觀念,是「過於虛偽」。然而,對性開放,法國人對金錢一類的話題卻極度保守,他們幾乎不在公開場合談賺錢、賭博、納稅等事情,因為那樣是:「俗氣!」
最後要談到法國所展現的另一面,明顯不同於美國的地方,就是「吃」!因為法國歷經數百年、富有可觀的的飲食文化,再搭配上法國人守舊頑固的個性,還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物產,遂成就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法國美食。作者嫁到的法國家庭,正好又是對吃非常重視、講究的保守派,這使得她不得不調整老美隨興而吃的風格,也必須入境隨俗地學習各種美味料理的烹調。法國人對飲食的堅持,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來:法國人近年來才逐漸接受美式速食和冷凍食品,但大致上仍認為:手工現做的才是真正的食物;家中必須常備、添購像樣的食物,以便應付熟客一場豐盛的晚宴;不喜歡吃零食,他們認為那不是正確的飲食習慣,因此把精力集中重視在吃正餐上;每天從吃早餐時,就開始盤算午、晚餐要吃些什麼;做菜時,某某菜該怎樣切、怎樣調味,都有繁複的慣有作法……等,諸如此類的龜毛原則,都讓這位美國媳婦大嘆吃不消。
(接下篇)
(原作於2003.4.27)
這個書名看來,實在很像一本食譜的名字,至少我還沒看過、買下之前是這樣想,確實,這本書有一部分是跟飲食有關的內容,但看完之後,我發現:它可以說是一本非常生活化的比較文化學書籍,我從這本書對法國人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反而裡面美食的介紹倒在其次了。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嫁到法國的主婦:海麗葉‧霍栩佛(Harriyet Melty Rocheford),以其家庭及其他生活層面的感受而寫出的文章,所以此這本書的趣味就在於:一個從小生長在美國純樸鄉鎮的女性,在文化風俗跟美國大相逕庭的法國都市,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首先,大家能夠想像的,就是:法國的歷史比美國還要悠久得多了,因此它擁有非常繁瑣的傳統和習俗,累積了相當的文化包袱,因而這種環境下生活的法國人們,在性格和談吐方面,也就比美國人還要更值得細細探索。舉例而言:他們對於一些新事物的態度是審慎、保守的,首先會產生的是「為何要改變」這種質疑想法;相較之下,美國人的接受度顯然高得多,比較願意嘗試、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它。
當面對他人的優越之處,或令人不屑的感覺時,法國人的表達方式也相當含蓄、甚至含蓄到會給人感覺有點譏諷、冷淡意味的反應,因為他們不直接描述它的好或差,譬如:稱讚時,他們習慣說:「相當不錯」而非「很棒」;貶抑時則說「不怎樣」來代替「不好」;甚至,當看到一個天真的人,法國人是用「可愛」來形容他!這種表達方式,跟性格直接的美國人,可說是非常不同,因此一個美國人不得不常動腦猜測話中含意。含蓄表達的崇高境界甚至到了這種地步:吵架的雙方明明都是在講好聽的話,實則全都是毒舌隱喻、反唇相譏。
還有一種狀況是:某一種場合中,大家相處之間無意中觸犯了某種禁忌,或察覺氣氛有異時,法國人會用眼神示意別人做出適當的表現,但對於一個美國人而言,他們卻很難立刻理解這麼抽象的示意方式!而法國人談話時,雙方也知道避免某些話題的詢問,這在美國(或其他國家)文化下其實都有,例如大家知道的宗教、收入等隱私話題,但在法國,要考慮避免提及的部分就更多了!譬如:職業的種類就是,即使要問,也要問得非常婉轉、有技巧,力求對方不會因此感到尷尬。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擔心失禮,而產生的不成文禮儀:法國人認為突然造訪別人是個大忌,即使對方是好朋友也不例外,而且只要是預定事情之外的行程,他們一概不歡迎;法國人覺得:客人應該考慮主人方便與否而拜訪,哪一個時間該去,是能夠預期。在作者感覺中,這種習性也跟美國不同,她談到自己曾唐突拜訪朋友,結果朋友決定跟她在門口聊,絲毫沒有准她進門叼擾的意思。類似這樣大家為了維持形象或顏面,而衍生出來的舉止和禮節,不勝枚舉。
在書中,根據作者本人和引用一些學者的看法,法國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在外在行為力求優雅之下的結果,他們不願別人覺得他無禮,也避免造成對方困窘;可是,很弔詭的,法國人卻又在某些方面隨性地洩露出情緒,讓人覺得他很無禮,甚至可能讓外國人對其如此舉動匪夷所思。作者最常舉的例子大概就是:每每去購物時,見到店家對顧客的蠻橫態度,她有點無奈地用一句話來描述之:「顧客不但是永遠不是對的,而且幾乎都是錯的。」至少,在作者的印象中,美國超市收銀小姐的服務態度,要比法國人親切的多。
再提到一些法國人所做的,讓作者覺得非常無禮或受不了的事情,你可能會對法國人產生更矛盾的印象,例如:開車橫衝直撞、電梯抽煙、路上小便、帶狗上餐廳等等,這也是跟所謂的「彬彬有禮」有著極度的差異,不過,作者已經以她的經驗歸納出這種理由:這種蠻橫行為,對象都是跟自己無關的陌生人。
沒錯!法國人這種近乎冷漠無情、需要深思才懂的互動模式,抑或剛才提到一些不禮貌的外在表現,是會依關係親疏而改變的。當關係熟稔、看得對眼時,他們的冷漠程度就會降低,把你看做同一掛的了!或許說話偶爾還維持冷嘲熱諷的一貫作風,那是熱情而真誠的表現;而他的內心,則是百分之百挺你的。更有甚者,對方會因為跟你熟了,而一反平日冷漠的形象,展現出強烈的佔有欲,譬如:朋友會評論、建議你衣著的顏色,強烈到帶有干涉的意味,作者覺得這跟美國的友誼相比起來,束縛感要大得多了。
一般人眼中的法國人,是最浪漫多情的民族。確實,對法國人而言「性」並不是什麼禁忌,他們能自在、卻非刻意地談論性(如:開黃色玩笑、對孩童灌輸性教育),他們用非常自由的方式去表示男女之愛,而互動模式,也懂得掌握某些分際--建立在他們充滿自尊心的民族性格上,因此我個人是以「收放自如」來形容了!作者引述一些法國人的言論:法國人看待「性」的方式,是跟壓抑「性」的清教徒不同,或可說這是高盧人跟盎格魯薩克遜人的性格差異,他們甚至認為英、美那樣的性觀念,是「過於虛偽」。然而,對性開放,法國人對金錢一類的話題卻極度保守,他們幾乎不在公開場合談賺錢、賭博、納稅等事情,因為那樣是:「俗氣!」
最後要談到法國所展現的另一面,明顯不同於美國的地方,就是「吃」!因為法國歷經數百年、富有可觀的的飲食文化,再搭配上法國人守舊頑固的個性,還有得天獨厚的豐富物產,遂成就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法國美食。作者嫁到的法國家庭,正好又是對吃非常重視、講究的保守派,這使得她不得不調整老美隨興而吃的風格,也必須入境隨俗地學習各種美味料理的烹調。法國人對飲食的堅持,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來:法國人近年來才逐漸接受美式速食和冷凍食品,但大致上仍認為:手工現做的才是真正的食物;家中必須常備、添購像樣的食物,以便應付熟客一場豐盛的晚宴;不喜歡吃零食,他們認為那不是正確的飲食習慣,因此把精力集中重視在吃正餐上;每天從吃早餐時,就開始盤算午、晚餐要吃些什麼;做菜時,某某菜該怎樣切、怎樣調味,都有繁複的慣有作法……等,諸如此類的龜毛原則,都讓這位美國媳婦大嘆吃不消。
(接下篇)
(原作於2003.4.27)
上一篇:話三國趙雲軼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