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9 11:16:08 因緣解脫福德寶生

他證悟了釋尊的根本聖典阿含經記載解脫惡因緣的「成佛法」?



阿含宗的內規之一就是其內部文章(包括儀軌或次第)不得公開,或許是防止外人誤會,也可能是因為知道這些資料一旦被外人看到就會讓人無法再信仰該宗?

阿含宗的介紹文章公然說出其管長桐山先生【證悟了釋尊的根本聖典阿含經記載解脫惡因緣的「成佛法」】!奇怪了,桐山先生或其主事者竟不將這段話刪除(日文版無此句?中文有此句?這是被追加的?還是怎樣啊?),是因為「忙著因緣解脫、福德寶生、千座行」所以沒看到這段話嗎?所以就是默認桐山先生已證悟囉?但其他佛教宗派(如日本佛教還有台灣佛教)領袖無人承認桐山先生已證悟!南傳佛教或西藏佛教也只是贈予桐山先生一些看似顯赫的高級僧位(類似榮譽教授的有名無實身分而已~試看南傳佛教或西藏佛教常常或定期受邀來阿含宗傳授其法門或戒律嗎?沒有嘛!)

上述之相關經證與理證資料轉貼如下:(自稱證悟阿含經的成佛法的人根本是在自稱證悟阿羅漢果嘛!依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相無相分第九~我們確認桐山先生根本沒證悟!)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sutra/king/09-2.htm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

原典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
 
譯文 
「須菩提!你認為須陀洹會生起這樣的心念?『我已證得須陀洹果!』」

須菩提回答:「不會的,佛陀!為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而事實上是無所入的,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所以,才叫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認為斯陀含會有那樣的念頭嗎?『我已證得斯陀含果!』」

「不會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已證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來人間,斷除欲界思惑。而事實上,他對於五欲六塵已不起貪愛了,應是體順無為真如之理,在這無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來之相呢?因為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你認為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心念嗎?『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會的,佛陀!為什麼?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二果斯陀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為不來。所以心中已沒有來不來的分別。因此,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

「須菩提!阿羅漢能起一種念頭?『我已證得阿羅漢果!』」

「不會的,佛陀!怎麼說呢?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

「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讚歎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稱為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
 
注釋 
*本文敘述所謂「般若實相」,非有相非無相,非一非異相,離一切相,即是實相。佛陀藉聲聞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斷,有果可證的妄念。

須陀洹:
華語「入流」,聲聞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種義:一、入流,謂初入聖流也;二、逆流,謂逆生死之暴流也;三、預流,謂得預聖人之流也。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證得之,當未斷盡時皆為向,已斷盡為果。

斯陀含:
華語「一往來」。聲聞第二果。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各受生一次也。此位除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證得之。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六品為果;又名「薄淫怒癡」。

阿那含:
華語「不來」或「不還」,聲聞第三果。謂不再來,或不再還於欲界也。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當斷第七、八品思惑時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

阿羅漢:
華語「無學」,聲聞第四果。謂斷盡三界煩惱,究竟真理無法可學。含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賊也;二、應供,謂道高德重,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養;三、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並色界、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證得之。當未斷盡時為向,已斷盡則具六神通,入無學位(前三果皆為有學位)尚須進趣修學也),所事已辦(即斷見、思惑之事已辦),不受後有(未來的果報或後世的心身,曰後有),稱為阿羅漢道。

*前三果,都叫作「果」,為什麼到阿羅漢,不稱為「果」而稱作「道」?因為前面三果羅漢還有學位;就是還要修學,還未達到最高境界。而無學位的第四果阿羅漢,已證到般若、無為的真理。他這個「道」已與「覺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來說。

無諍三昧:
梵文Ara?a,音譯阿蘭那,華語「無諍」。梵語Samadhih,音譯三昧,華語「正定」,就是入了禪定之意。「無諍三昧」,就是無我人、彼此高下、聖凡之分,一相平等。連真空亦無住,若有住者,即有對待,便生諍論,長繫生死矣。

第一離欲阿羅漢:
此專指須菩提尊者,因為須菩提是發願修「無諍三昧」的羅漢,為人中第一,亦為阿羅漢中第一,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

樂阿蘭那行者: 
樂於在山林中寂居靜修的人。

===========
楞嚴經也明言有些人將會自言是阿羅漢:

http://book.bfnn.org/books/0082.htm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有云: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聖嚴法師說:「凡是自稱開悟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我慢很重,而真正開悟的人,是心懷若谷的,是絕對謙虛的」。

他又說:「在中國歷史最有名的度化眾生的禪師中,馬祖禪師是最為有名,當時開悟的人最多,而知名的也不過十數人」

他還說:「過去在禪修的過程中,有些弟子要我証明他的開悟,其實修行成佛是要多生累劫的,今生不開悟,還有來生,只要你堅守五戒,或已斷思惑,必定不入三惡道,再生只如換穿一件衣服。以我的師父、及祖師們也從不驗証弟子或他人是否已經開悟,重要的是你修持的方法一定要正確」

他更說:「有些道埸,聱稱彌勒菩薩已降生人間,已是龍華三會時刻,聞者即刻開悟,凡此等均為外道邪說。依據佛經說:『正法千年,相法千年,末法萬年』,此刻應已進入末法時期,彌勒菩薩降生人間,龍華三會時間,必須等末法時期結束以後,歷史上有許多大師發願生兜卒天聽彌勒菩薩說法,待龍華三會一同降生人間成佛度眾。所以此一說詞純為欺惑眾生的邪說,不可採信。大家應了解末法之中,亦可分為類似正法、相法、末法等不同佛法的盛衰時期」。

簡單來說凡是自我宣稱開悟的傢伙其實全都是沒開悟的!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