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10:51:05小鳳

影印書

 影印書

/林玉鳳

                那些後來被統稱為“走水”的行為,到了“帶雪櫃”和“帶BENZ”的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因為關稅的差異逐漸縮窄,以及內地製造業的興盛而沒落,靠在邊境帶回貨物賺取差價生活,不再像全民行動,而變成了相對弱勢的人群謀生的出路。近年的跨境買奶粉和日用品,已經是另外一個系列的問題。

               帶東西回鄉下到從內地買回家電衣物,應該都是內地有親朋的港澳人,他們都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政策帶來的變化;除此以外,不同階層大概還有另外的體會,像商人到內地投資設廠,可以見證一個內地人力資本低廉促成的製造業和加工出口業的黃金時代。這個部分,我接觸不多,不敢隨便寫。倒是在大學工作,知道多一點文化學術範疇的變化。當中有一種東西,其實很值得記錄,那是影印書。

             最初到內地讀書,發現圖書館可以借到一種“影印書”。那不是我們港澳地區曾經流行的“翻版書”。我們的“翻版書”是因為書太貴而影印,後來澳門加入國際組織,需要遵守版權的國際義務,影印書便慢慢絕跡了。這個因為價格而盜版的書,內地當然也有,今天大概也還有,但那跟我在圖書館見到的“影印書”不一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因為文革的影響,有些學科大學不僅沒有開辦,相關的主要學說也被禁止,像西方社會科學一類學科,都曾經在內地被禁。到了九十年代,這些學科與理論醞釀回歸,卻還沒完全開放,書不容易在市場上找到,卻可以從圖書館把六十年代以前出版的,及其後在台灣等地出售的版本借回來。只是那些書全是影印書,需要用粉紅或粉綠色的硬紙皮裝訂好才可供人借閱。

 (改革開放四十年 · 五)  

 

: 原載20190103日澳門日報「亂世備忘」專欄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TPrAEVUKDhpskwsn3c38MYinscteatnDQkI9MFvtgaCCAT0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