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有人都享受的比賽
讓所有人都享受的比賽
文/林玉鳳
幾個朋友近年愛上馬拉松,所有假期都在世界各地參加比賽,聚會時談到澳門的馬拉松,有人問:“為什麼澳門的馬拉松路線那麼短?為什麼參加澳門馬拉松的跑手不能夠跑到牌坊、松山燈塔和議事亭前地等等重要景點?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關閘出發一直跑到路環的媽祖像或黑沙海灘?”
這種問題,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吓!塞車呀!”“阻街喎!”其中一位曾經參加巴黎馬拉松的朋友說,“在巴黎參加馬拉松時,跑手可以跑過凱旋門和巴黎鐵塔,當地封路辦比賽,將一場馬拉松視為城市的大事,既推動公眾參與運動,也提升城市形象。封路一天,當地人以至沿街商戶都是支持的,有跑手還會被當地人擁抱親吻鼓勵,那是一個城市都齊心支持的大事。”
聽他這樣說,想起澳門馬拉松路線的確是集中在交通較不繁忙的城市邊陲,要從冒牌的凱旋門(凱旋門酒店)跑到冒牌的巴黎鐵塔(巴黎人酒店)大概仍是可以的,但要把城市中心變成路線大概阻力就很大。 回家上網查閱,才知道原來如今世界知名的東京馬拉松,九十年代最初提出時阻力也很大,後來日本著名馬拉松教練小出義雄再提出:“在東京舉辦一場給公眾的慈善馬拉松,一半報名費捐給慈善團體,讓大家可以跑過銀座的中央通,鼓勵更多日本人跑步。”他提到銀座時不擔心交通問題,只是說明“銀座每逢周日,其實都已有行人區了,為甚麼不可走多一步,一年封一次路辦馬拉松?”,他的理據中最能打動我的是這一段:“小出義雄希望辦大眾的馬拉松,因為他希望日本的大眾,特別是年青的女性,不會擔心自己跑得慢而不跑步。他相信日本人會走到街上觀戰,只要大家看到,原來所有人都跑,慢慢跑的也有不少,自然有信心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加入跑步的行列。”
如果澳門的馬拉松也有這種心思,讓跑手在澳門最重要的地標留下身影,澳門的馬拉松,應該也可以辦一埸讓所有人都享受的比賽,讓更多人加入運動的行列。
圖片: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2/27/Macau_Interational_Marathon.png/200px-Macau_Interational_Marathon.png
文: 原載2017年3月2日澳門日報「亂世備忘」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