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2 18:32:09小鳳

澳門人的可能性

澳門人的可能性

/林玉鳳


 早晨上網,見到有人轉貼美國華文新聞網站的連結,標題是親人罹癌亡,華裔創胰腺癌新療法的新聞,好奇看看這位華裔的資訊,讀到十六歲就從家鄉澳門移民到加拿大接受更好教育,才意會到這位新進癌症專家是個澳門人,而且應該是在澳門接受過小學和初中教育才離開的。

    這位在接受訪問時說自己家鄉在澳門的癌症專家,叫趙玉燕,四年前在加拿大博士畢業後,加入紐約一個實驗室的團隊做博士後研究員,最近她領導的小組在科學期刊《細胞》發表研究成果,結果她提出的以抑制抗氧化物方式可瞄準殺死胰腺癌細胞的結論,立即被全美各大媒體喻為對抗胰腺癌新希望,趙玉燕也因此為人注意,被傳媒追訪。她在訪問中說,自己在六、七歲時就想當科學家,十六歲移民加拿大,一直到攻讀博士班時興趣才轉向癌症研究,當中又以對胰腺癌最感興趣,因為這是最致命的癌症,科學家對它知道的又少。報道中沒有說到她在澳門時的資訊,不過特別說明了她是因為幾年前澳門兩名年紀輕輕的親戚罹癌過世,更加深她鑽研胰腺癌療法的決心

    讀到這種新聞,很自然的民族情緒高漲加同鄉病發作,一邊興奮莫名,一邊在對比當日第一次讀到何大一和徐立之的醫學研究新聞時的感覺。不過,成就當然不是這個故事最動人的地方,而是趙玉燕的研究動力。趙玉燕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十二小時待在實驗室,體驗過無數次失敗;連不做研究時,都要寫研究計劃申請經費。然而,她仍對抗癌療法研發之路甘之如飴。背後的原因是:科學家賺不了多少錢,但我的動力就是改變世界;雖然99%的實驗失敗,只要1%成功,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是的,有了好的土壤、對的環境,澳門人不單可以成為真正的國際級人才,還可以有感動世人的精神。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澳門人還是有很多種可能性的。

    

圖片:http://traitdunion-online.eu/leiregaragorri/files/2013/03/oxfam-we-can-change-the-world.jpg

文:原載2016922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上一篇:粉筆交叉

下一篇:無法長大的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