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12:19:07小鳳

明朝在首爾

明朝在首爾
文/ 林玉鳳



相隔了十多年重臨首爾,不知是自己印象有誤抑或真的如此,覺得這裡的公共空間,漢字好像大幅減少了。想起之前漢城要更名為首爾,當時好像有韓國是不是要去漢化的討論,便問同行的韓國問題專家,他解釋說,“首爾”的意思其實就是“京城”。他又說,以往的“漢城”,雖然是個正式稱號,但因為她是首都,韓國人日常都會把“去漢城”叫做“去首爾”,意思就是“去京城”。所以,在專家眼中,漢城或者首爾,其實都是韓國人對自己首都的稱呼,不是中國人強加的,所以更名與否,跟去漢化問題無關。

剛好討論過這個問題後的翌日,來到成均館大學參觀。成均館大學有個和中國很有關係的歷史,就是它的前身是十四世紀末成立的成均館,那是當時朝鮮王朝的最高學府,“地位同等於古代中國的國子監、太學”。其實,它也是一個尊孔的教育機構,至今仍保留當年儒學傳入朝鮮時的祭孔儀式。校內環境跟孔廟的大成殿無異,殿內供奉的除了孔子的牌位,還有他的七十二弟子以至朱熹、周敦頤等後世大儒,以及韓國本土的著名儒學大師。接待我們的人員,穿的是古代儒生的服裝,也就是歷史圖片常見的那種古人裝束,說話時彬彬有禮,連該站在客人左方或右方都有講究。據說,近年內地要重建曾歷盡滄桑的儒學,想到要復興祭孔活動,看來需要到成均館大學考察,因為只有它保留了明代仍然沿用的古代祭孔儀式。

這所大學,至今仍然將《論語》定為必修科,所有學生都要學習《論語》作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三星集團成為支持該校的財團後,變成了私立大學,推出了韓國首個全英語教學的MBA課程。這所學校的國際排名很高,鼓勵教授研發產品創業,也鼓勵學生創業。聽著聽著,突然覺得,如果不是有那麼多的政治運動與戰爭,鼓勵商業強調儒學秩序中的個人修身與禮待他人的社會,大概很早以前就來到中國了。而現在,我們那個會發展的明朝,在首爾。

圖片: http://pic.pimg.tw/yenchu0214/2ad92331c2ca9783e0f20a4f27f03df0.jpg

文:原載2016526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上一篇:旅客管理的城市

下一篇:互聯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