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1 21:06:17小鳳

做聖誕

 


文/林玉鳳

  聖誕前在倫敦工作了幾天,趕在聖誕前回來,朋友問為什麼要趕回家,我自然的說要回去過聖誕,「你們在澳門也過聖誕?」「當然啊!」。回來了,倒有點奇怪,是的,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有了真正的聖誕傳統。

  小時候的聖誕是沒有傳統的,有的,是親人師長不斷強調的「平安夜就是不平安夜」。那好像是殖民時代沒有信奉天主教的澳門華人的某種智慧或信仰,就是平安夜女生不要出門,理由是葡萄牙人會在當晚醉酒鬧事,好多風化案都在當天發生。可是,自我小時讀報,已經很少讀到那樣的風化案,倒是長輩常常提及。十多歲開始,也許是個人的人生階段變化,也可能是社會信仰不再一樣,沒有人再說「平安夜就是不平安夜」,葡人酒醉鬧事也無人提及,只是年年聖誕前後,都有社工出來好言相勸,叫年輕人不要在平安夜「失身」,這樣的勸喻,當然是良善的,長大了再回看卻又覺得可笑,好像一到了聖誕那樣的日子,大家真的特別容易「失身」,理由是那是個狂歡的日子。我沒有多少數據去反駁或支持那樣的論點,倒是那許多年年少的經驗說明,那樣的邏輯其實有點脫離現實,因為年少時,大顆過的聖誕,常常是打邊爐而已,沒有火雞,也沒有派對狂歡。

  十多年前的一個平安夜,下午四五時往一家窗簾店拿東西,老闆娘說幸好我早到了,不然要多等兩天,因為「今晚做節,要早收!」我有點不明白,以為她說做冬,居然開口提問:「今天才做冬啊?已經聖誕了!」老闆娘當即瞪眼看著我說:「什麼做冬,做聖誕啊!」我才如夢初醒,明白中西文化交流之城的偉大在於,把過平安夜說成是做節。可是,也是從那一年開始,我才留意到自己一家,也同樣會在每年平安夜聚在一起,為了的讓第三代的小朋友有個像電視節目裡看到的聖誕節,家裡有時有聖誕樹,有時不,卻一定有火雞和一檯西式到會食品,還有大家帶來準備交換的禮物。

  西方這幾年經濟不景,很多人思考聖誕消費蓋過了聖誕的原始意義。我不知道這個東方世界要如何思考聖誕,只是覺得,如果是一個家人可以聚在一起的時節,多做一個節,又何妨?希望大家聖誕快樂!做聖誕快樂!

文:原載20131226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www.jehtoday.net/christmas/traditions/XmasPart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