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 00:00:00小鳳

無自我意識的城市

(此文為「澳門。家國」系列之延續,因為之前沒空上載餘下的文章) 文/林玉鳳

  說的,不完全是今天的澳門,所以,還得由小時候說起。

  好像以前曾經寫過了,我對澳門的第一個實實在在的印象,是小學某一年的一個奇怪課堂。那天學校來了位警察姐姐,她盤了一個高高的髮髻,把制服穿得非常的好看,她當時說什麼,我多數都忘了,只記得她在演講途中忽然伸手在留海的頂端拔了一根頭髮,然後在記憶裡己經非常模糊的那張地圖上,用髮根作勢點了一下,說:“澳門在世界地圖上,就相當於我們用頭髮蘸一下墨水再點在地圖上那麼大。”不知是因為警察姐姐的表演對小學生來說實在太新鮮,抑或知道澳門有多“小”時大家實在太震驚,那一節課餘下的記憶,就只剩下一班小朋友“嘩”一聲的起哄。

  在那以前,我大概知道自己住在一個叫澳門的地方,可是,生活裡,只有家、學校、菜農合群社,以及家與學校之間的幾間雜貨店與大排檔,會讀報以前,電視裡幾乎不曾見過澳門。那時學校只有常識課沒有公民教育課,我們學到基本的紀律、禮貌和愛清潔一類守則,所有教科書都沒提過澳門,要認識澳門,幾乎得靠運氣:能遇上懂澳門歷史和社會的老師在課堂“順便”談一下澳門,又或是有警察來講課的奇怪課堂。所以,那一課,對我而言是個很重要的澳門記憶,開始明白自己住在一個很小的城市,而當時的世界,非常的大。於是,澳門是“小城”的印象逐漸生根。

  除了是“小城”,澳門還是什麼呢?小六的時候,從班主任口中知道的是,澳門也被人稱為東方蒙地卡羅,是個賭城,但那時學校是會公開點名處罰到回力球場賭錢的男生的,所以,賭城沒有在我心裡留下特別好的印象。還有,當時已經開始了澳門前途談判,從班主任口中知道的是,哦,原來澳門也是算是個葡萄牙殖民地,以後要回歸中國。再接下來,是到了中學才突然聽到的政府文宣:澳門是個東西文化交匯之城。

  可是,這些都加起來,其實並不足以讓人明白澳門是個怎麼樣的城市,因為這所有的表述,都不曾指向任何一種可以被當地人內化的能自我認同的價值,特別是喝香港電視節目的奶水長大的我們,已經知道有那麼一個類近的城市,像他們的政府廣告文宣說的那樣:香港繁華、熱鬧、充滿動力,香港人拼博、積極。所以,過去那二十年,我們其實還走過一段尋求自我的路,因為,我們曾經是個幾乎沒有自我意識的城市。

(我們的世代.之二十八)

文:原載2010812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blog.cntv.cn/attachments/upfiles/images/00/00/2A/B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