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的記憶
文/林玉鳳
西環湖要不要夜市,澳門要不要夜市,那其實是兩個問題,不是「澳門需要有夜市所以西環湖要設夜市」式的一步推論,也不是「澳門是旅遊城市沒有夜市說不過去所以西環湖要設夜市」式的另一種簡單因果關係。西環湖、夜市、旅遊城市和澳門這四個詞彙,可以組合成多重的因果關係,要推論澳門要不要夜市,除了想到旅遊城市,其實還可以回到更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夜市?澳門的夜市是怎樣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曾經同時有好幾個夜市的。那是製造業最輝煌的年代,毛紡廠、製衣廠、玩具廠以至絲花廠都長期需要工人開夜班,工廠最密集的北區,夜市至少有三個,我最熟悉的只有三角花園那一個。那時我在上中學,連續五年暑假都在玩具廠做暑期工,因為賺的錢大部分要上繳給媽媽儲蓄學費,每月出糧後的唯一娛樂,是去三角花園的夜市吃一碟乾炒牛河喝一杯菠蘿冰。那時的大排檔,在三角花園外,老闆通常兼任大廚,罐裝石油氣旁是兩個大爐頭,一個用來煮粥,火焰很小;另一個是炒粉炒麵用的,每次燃起爐火,火焰總是整個夜市最輝煌的亮光,會伴著炒粉炒麵的香氣,染得整個夜市都是最尋常的鑊香。我們坐摺椅,食物放在摺檯上,頭頂只會有一盞臨時架起來的小燈泡,記憶中是十五火亮度的暗燈泡,所以當年一起吃吃喝喝的人,面容都有點模糊,只記得那些牙齒發白的微笑。那是個夜市服務著大量製造業工人的年代,也是一個暑期工也消費得起夜市的年代。
上大學和出來工作的首幾年,幾乎是整個九十年代,曾經跟同學和朋友去過筷子基、大興街、康樂館和下環街一帶的夜市,也曾經在日間到過聽說晚上是夜市的銅馬茶座,除了銅馬茶座,所有的這些夜市,都以吃為主,常常是大排檔連著一兩家會在門外放摺檯摺椅的食店,那是個澳門人會「落街食宵夜」的年代,澳門人也已經開始富起來,幾次在下環街坐在街邊打邊爐,馬路都會違例的停滿私家車,當中會有寶馬Benz。後來,不知從何時開始,所有這些夜市好像忽然消失了,朋友想來個深宵聚會,不是只能去沒有炒粉炒麵椒鹽瀨尿蝦的新口岸酒吧街,就要跑到黑沙海灘吃燒烤。再之後,黑沙海灘充滿庶民風情的大排檔,忽然給整治成一列灰色的小石屋,檔主不得佔用公地擺放桌椅,還要躲在那些外型像整了公廁的小石屋,一邊烤著香腸與魷魚,一邊任海風把爐煙往自己的臉上吹,沒多久,整個夜市又幾乎式微,晚上常常沒有人開檔。
當今天的澳門人想吃宵夜,開始要找廿四小時的麥當奴或賭場酒店內的星巴克的今天,忽然有人認為夜市還是有必要的,理由卻是為了旅客,你知道那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來說,那有多荒謬嗎? (夜市。澳門之一)
文:原載2012年11月8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img211.poco.cn/mypoco/myphoto/20090419/16/52250348200904191559542582060171310_001_640.jpg
林老師,有些老區都有夜市的,舊金碧隂近剛好有大排檔,永樂戲院都有大排檔,祇是規模沒有那麼大而已;當然還有黑沙環部份地方都有食店開到通宵,即如金海及有骨氣等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