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頂的人
文/林玉鳳
上周提及的那個我不在場的歧視討論,算是這半年最嚴重的一次了,所以,我其實沒有親歷什麼不愉快的歧視場面,反過來,常常會面對一些與自己預設立場不符的人和事,像越大名的學者,越沒有架子,越不會以權力、身份或儀式壓服別人。
這樣概括也許有點誇張,可是卻都是真事。有一天,書院來了一群大學校長,混在飯桌中跟我們一起吃飯。鄰桌的一個同事,向一個陌生人介紹自己後,問對方來自哪裡。對方說史丹福大學,她接著問陌生人在史丹福大學做什麼的。陌生人很自然的說,我是史丹福的校長。接下來的對話是,史丹福校長在分享他們剛剛完成的八十億美元籌款任務,以及籌得的錢,如何保證讓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用交學費之餘還可以得到生活補助。如果沒聽到對話,你根本不可能猜到那是位「大人物」,因為他只是像任何一位書院的研究生或學者一樣,安靜的坐下來用餐,沒有排場,沒有人跟在他身後,沒有人向他鞠躬,他說話時就像閒話家常一樣,沒有什麼大口氣大氣魄。
另一次,書院組織外遊,到郊外一座最近在重修的風車磨坊去參觀。那是兩位從退休的學者買下來的風車,他和幾個朋友一邊參考不同的風車記載,一邊每周抽時間一點一點的把風車修好,又同時在風車周圍栽花種樹。我們參觀的時候,他們在風車裡攀上攀下的給我們介紹,休息時給我們端茶,送上英式餅乾,就像退休的農夫一樣。晚上回家,順著風車的資料看下去,看到其中一位帶我們走了小樹林一遍的工程師,嗯,居然是打印機主要技術的一位發明人。
書院每天中午都有一位長得瘦小的老人家在吃飯,不論天氣,每天他必定是手中一大杯啤酒才開始進餐。早前一個討論易經的講座,主講的學者在說到漢墓馬王堆的資料時,突然忘了點什麼,向那位老人家請教,他當場就把馬王堆考古開始的年月日說出來了,又更正了講者之前說的一些資料。那一天,知道他是劍橋著名的漢學家魯惟一(Michael Loewe),是歷史名著《劍橋中國秦漢史》的主編,今年已經九十歲了。之後劍橋的博物館舉辦展覽,開幕當天,他在我們的書院舉行講座,介紹展品的漢文化涵意,來聽的人,都正裝,很重視,坐四十人的小室起碼多來了一倍的人。講座後大家參加展覽,在現在講解展品的,是穿了三件頭整齊西服的他。每次有人提問,他都會仔細回答,是我見過最有耐性的導賞員。
都赫赫有名的人,都那樣平易近人而願意做一些我們看上去是放下身段分享知識的工作,原因會是什麼?也許,他們愛的是真正的知識,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知識或工作帶來的地位、權力、身份或儀式吧!我把這些人,叫做在山頂的人。
(劍橋瑣記。之二十四)
原載2012年7月5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
上一篇:亞裔,年輕,女性,附庸
下一篇:另一種年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