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生活,才是文化
文/林玉鳳
看過老舊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的朋友,該都知道《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這首歌的。就是沒看過,好些學校該都有教過,小學時學到這首歌的時候,我們叫它Old Long Since。
每年的一、二月份,這裡有個很重要的活動,叫做Burn’s Night或 Burn’s Supper,直譯過來是“伯恩斯之夜”或“伯恩斯晚宴”,是紀念十八世紀的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活動,《友誼地久天長》就是伯恩斯的一首名作,是他根據在蘇格蘭長者口述神話寫成的詩歌。
羅伯特˙伯恩斯去世時才三十七歲,存世詩歌作品約有六百首,不少,卻也不算多,但影響力卻極端驚人。他在1月25日出生,兩個半世紀過去了,每年在他生日前後的近一個月,英國以至美國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都有舉行Burn’s Night的傳統來紀念這位詩人。活動有多普遍?聽到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本能的想到屈原和端午節,向朋友介紹以後,他回說:“雖然有點像,但這個端午節還不夠普及,我們的紀念應該更像你們的農曆新年,不論南北,不論是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還是威爾斯,都會慶祝。"
我參加的是大學書院裡舉行的Burn’s Night,邀請通知上注明是個“黑色領帶”( black tie)宴會,也就是要穿禮服的活動,非常隆重。根據傳統,晚宴當天,先請來了全副蘇格蘭衣飾的樂手,在場奏起蘇格蘭風笛,大家吃了點酒再入座,第一個重要儀式,是向一道菜致敬。那是晚宴的主菜,叫Haggis,相當於羊雜加香草,再放進一個羊肚裡煮。大會開始時,所有人要站好,風笛手會領著手捧Haggis的大廚一邊奏樂,一邊繞場一周。然後,同學會朗誦伯恩斯的名作“向羊雜致詞”(Address to a Haggis)。朗誦結束,風笛手和大廚又莊嚴又滑稽的退回廚房。晚宴開始,有個簡短的致詞,然後喝伯恩斯愛喝的羊湯,吃Haggis,中場有好些詩歌朗誦表演,有些是歌頌女性的,全體女士起立接受,然後,女士會回敬男士另一首詩,都是聽起來很佻皮的詩歌。歡聲笑語當中,大家還要喝一小杯伯恩斯愛喝的威士忌才結束晚宴,然後,就是電視電影中看過的那種蘇格蘭舞會。
(http://www.southwestclimbers.com/wedding/Assets/images/Honeymoon/Scotland/images/09%20A%20Scot%20playing%20the%20bag%20pipes%20at%20the%20trailhead_JPG.jpg)
伯恩斯和這個晚宴有多重要?英國廣播公司有為他設立的專門網站,上面除了他的生平和作品介紹以外,還有“伯恩斯之夜”的標準流程、儀式和晚宴食譜資料,有他的生平紀錄片,還有無數名人朗誦他作品的音頻。可是,伯恩斯是蘇格蘭人,又寫過詩歌批評英格蘭入侵當地,怎會如此受重視?朋友說,因為他的詩實在太好,有當地的歷史文化,多數人能讀懂,又超越了當年的宗教鬥爭,所以不分族群的流行起來。不過,他又補充,大家都愛只是一個先缺條件,從他逝世開始,他的親友就在酒吧和正式宴會紀念他,活動漸漸從紀念變成蘇格蘭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因為真的進了生活,才有機會成為歷久不衰的文化活動。
(劍橋瑣記。之五)
原載2012年2月16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