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亞大學到澳門大學的二十年
前言:沒想到澳門大學會持續這麼久成為新聞熱點。大學可以發展當然是好事,可是,所謂的發展究竟是哪一種發展?是不是一定要那樣才能發展?這些問題,我都沒有答案,因為知道的還不夠多,倒是在這段時間,特別會想起大學過往的種種,所以打算在這裡把舊文都貼一下。
這篇文章是2001年大學二十周年時為學校的紀念刊寫的介紹性文章,當時訪問了林達光以外的所有舊校長。
澳大舊景的圖片居然沒找到,找到時再貼一下吧!
圖片:http://www.9tour.cn/Uploadfile/52be83a51d84271a.jpg
廿載黌宮跨世紀
──從東亞大學到澳門大學的二十年
文/林玉鳳
創校時期:從山頂上只有一棵枯樹到九龍壁的樹立
澳門大學的創校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時,三位香港教育工作者(Peter Yuk-Iun Ng, Edward Pak-hay Woo 和 Peter King-Keung Wong)以Ricci Island West 有限公司的名義,向澳葡政府申請撥地開辦名為東亞大學的私立大學,最後政府批出位於(乙水)仔觀音岩側的小山崗地段,Peter Yuk-Iun Ng, Edward Pak-hay Woo 和 Peter King-Keung Wong三位大學創辦人隨即成立了大學籌建委員會,以開辦國際性大學為目標,開始籌辦大學的工作。澳門第一所現代大學──東亞大學的籌建,由此開始。
大學校舍的建造工程在1979年底動工,「當時在山頂只有一棵枯樹,」澳門大學的創校校長校長薛壽生教授,說起難苦的創校歷程依然記憶猶新,「建校舍時,出頂上什麼也沒有,沒有水,沒有電亦沒有錢,需要每天用車到路環水庫一桶桶的把水運回來。」
1981年3月28日,大學籌建委員會在當時的澳門回力球場舉行了東亞大學成立典禮,委員會名譽主席何賢先生在儀式上向來自世界各地一百三十多所大學的校長和代表、二千多位澳門各界嘉賓致歡迎詞,宣佈東亞大學正式成立。「開幕禮的盛大場面,令人印象深刻。來自澳門政府、各界人士和世界各地的支持,令我很感動」薛校長說。
1981年9月,東亞大學正式開課。當時,大學根據英式教育制度,設有預科學院和大學學院,前者提供一年制的大學預科和兩年制的副學士課程,後者提供三年制的文學、社會科學和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課程,學生大部分來自香港,也有來自本地的。1984年,東亞大學培養的首批大學學士五十多人畢業,標誌著澳門培養的高等教育人才首次投入社會服務。
大學創立時以「仁義禮知信」為校訓,薛校長解釋說:「意思是做人之道,才是最重要是的。」他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整個教育的一個部分,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一個國家要興旺,需要靠人力、財力和物力。財力不夠,可以借,物力不夠,可以生產沒有人才,便不能發展。本著這個理念,薛校長在任期間,一直致力將大學這個人才庫的基礎打好,逐步完善培養人才的硬件設施。「富有的人要花錢,都希望花在值得地方,我就是以這個信念去尋求對東亞大學的贊助;所以那時的建築和校內的很多財產,都是來自捐贈和捐獻的。」就這樣,在創校的首五年,大學在澳門政府、何賢先生、王寬誠先生和邵逸夫先生等的支持和捐獻下,建成了以大豐樓、何賢中心、文化中心、王寬誠樓和學生宿舍為主的校園結構,同時建立了澳門最具規模的圖書館。1985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就專門打造了比故宮九龍壁原物要小的九龍壁送贈給東亞大學,象徵中國文化在大學得到延續。今天,樹立在何賢中心和文化中心之間的九龍壁,已經成為澳門大學的一個標誌。
從山頂上只有一棵枯樹到九龍壁的樹立,可以說是澳門大學的創立時期,至1986年薜校長暫別澳門,林達光教授接任校長一職時,東亞大學已經初具規模。
薛壽生校長:在澳大十年的經驗,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
薛校長生於1926年,為北京燕京大學文學士及瑞士日內瓦大學政治學博士,曾在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972年至75年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薛博士於1980年出任澳門東亞大學創校校長,86年任滿後被聘為名譽校長,1988年重掌東亞大學至1991年,92年出任澳門亞洲國際公開大學創校校長。
調整時期:從私立到公立,從東亞大學到澳門大學
1986年11月,曾任哈佛大學研究員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林達光接任校長一職。林校長在薛校長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增強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同時投入更多資源培訓本地人才和發展學術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開設教師專業訓練課程和成立澳門研究中心與葡國研究中心。1987年,隨著《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澳葡政府意識到為澳門本地培養人才的急切任務,著手為配合公務員本地化的工作尋找培訓人才的基地,於是,政府開始與大學商討收購大學事宜。
當時,社會輿論對政府的收購意願,主要著眼在會否影響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自主問題上。由於議題敏感,當年曾引起頗多爭論,認同大學需要配合社會發展的林校長,曾經多次公開申明其主張,認為一所大學應該在教學、學術研究和行政運作等方面具有自主權。1988年2月,澳葡政府宣佈透過澳門基金會以澳門幣一億一千萬收購東亞大學,引起部分師生不滿,發起抗議行動,政府則多次公開回應並強調大學公營後可以為亞洲區和澳門本地社會服務得更好。
林達光校長(前排左二):
林校長生於1920年,早年就讀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後居住美國10年,曾任哈佛大學研究員。1949年回國,曾在華僑大學任教,又在北京主持英語廣播、文藝節目及從事新聞寫作。1964年移居加拿大,歷任加拿大默基爾大學東亞歷史系教授、亞洲語言及文學系主任、東亞研究院副院長等。1982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86年來澳,88年離任。
政府收購東亞大學後,將大學的發展目標明定為培養澳門過渡時期的人才。1988年6月,林校長離任,創校校長薛壽生重返校園,第二度出任東亞校長一職。因應公立大學的任務,政府對本地學生實行減免四成學費的政策,吸引更多本地學生入讀,同時又與校方開始了一連串大學行政和教學部門改革。1989年,在大學教學委員會之下成立了研究委員會,推動大學的學術研究工作。在院系改革方面,設立科技學院和教育學院,前者以培養本地科技人才為宗旨,後者則進一步系統加強本地中、小、幼教師的培訓工作,另外還開設了法律及公共行政課程一類專為培訓公務員而設的課程。1990年,將本屬英制的大學三年改為四年,其次是將當時用的水平分科結構(分成預科和本科學院)改制改成直分法,根據學科來劃分,開設預科中心取締預科學院,將本科學院則根據學科的分類改成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等。
1991年9月,政府把東亞大學易名為澳門大學,頒佈澳門大學章程,進一步體現大學服務本地社會的功能。此時,薜校長退休,由1988年底開始擔任副校長一職的李天慶教授出任校長一職。李校長說:「來澳時,腦海中一直有六個字,就是調整、整頓和發展,希望以這六個字貫徹辦好大學的目標,將澳大辦成一所國際性大學,提高教學層次。」打從他當副校長時,已著手為配合培養澳門人才而進行的院系調整工作而努力。這項工作在91年東亞大學改組為澳門大學以後,更為緊張。這一年,大學取消了副學士課程,增加了中文及英文傳意兩個課程,政府學課程改為政府及公共行政課程。理工學院和旅遊學院脫離大學獨立,公開學院則以亞洲國際公開大學名義重新註冊。1992年,成立了法學院,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則合併為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1993年,成立葡文學院和日本研究中心,預科學院則改組為預科課程中心。至1994年,澳門大學已建成一所包括六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科技學院、社會及人文科學學院等)的綜合大學,大部分專業都因應澳門社會發展所需而設,為部分科系與多間國際著名高等學府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關係,互有往來。
回首從前,李校長覺得他的調整、整頓和發展六字目標得到達成,1994年李校長退休時,大學的課程從1988年的9個增加25個;全日制學生由1988年的1000人增加到3000人,當中大部分為澳門學生。而且,澳大還帶領了本地的資訊科技發展,在1994年接通了澳門第一條互聯網專線。從私立大學過渡為公立大學的數年間,澳門進入了過渡期,大學則在配合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下,透過調整和發展,開始肩負起為澳門培養過渡期人才的使命。
李天慶:在澳大的經驗令我非常快樂,因為我參與了為澳門過渡培養人材的階段
李校長生於1924年,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1947~1950年在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進修。歷任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副校長,是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廣東核學會理事長,廣東高等育學會副會長等。1988年應聘來澳,任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副校長、校長。1994年退休,1996年獲澳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鞏固期:全面配合澳門發展,肩負過渡期任務
1994年至1999年是澳門大學與過渡期歷史共同搏動的歲月。94年接任校長一職的葡國醫學家費利納教授(Prof. Mario Ferreira)將當時澳大的任務明確分為三個:為澳門過渡期面臨的挑戰作準備,為澳門學生提供更多經濟援助,資助更多澳門研究項目。為了完成這這三個任務,大學一方面積極回應社會的需求,透過改革課程提升教學質量,同時與澳門本地社會加強聯繫,與本地的公、私機構和教育機構簽訂合作協議,輔助和共同開展課程與研究項目,又積極爭取工商業的支持,設立更多獎學金,而且,從94年開始的幾年間,陸續開辦葡文、中文、英文、公共行政、當代中國研究和歐洲研究等多個碩士研究生課程。在課程和研究項目增加的壓力下,大學亦積極增加和改善硬件設施。1994年,大學圖書館轄下成立了文獻中心,專門提供聯合國和歐盟等多國國際組織的文獻供學術研究之用;1995年,學生中心和大學體育綜合體落成啟用,大大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的活動場所;1996年,大學電腦聯網速度提升十倍,進一步增強校園的資訊科技設施。
圖片:http://sgichn.org/works/files/95macau.jpg
費利納校長(Prof. Mario Ferreira)(圖中間黑袍者):在澳大的六年,是我學術生涯中最有趣的六年。
費利納校長生於19??年,來澳前一直從事醫學研究,曾在葡國、莫桑比克和歐洲等多個國家的大學任務,也曾參與葡國和莫桑比克兩所大學的建立工作。1992年來澳出任澳大副校長,94年任校長至97年6月,是澳大歷史上唯一的葡裔校長。
1997年,周禮杲教授接任校長,他說:「正規的高質量大學不能只培養本科生,還應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本著這個理念,澳大在這一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時加強研究工作,與大陸、葡國等多個學術或研究機構開展共同研究計劃。另外,至1999年澳門回歸以前,澳門大學擁有全日制學生3300人,在校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有400多人,為澳門培養了大批過渡期人才。
周禮杲校長:親歷了澳大的發展,對澳大有深厚感情,將會永遠祝福她。
周校長生於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來澳門前為清華大學電工學與應用電子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應聘到澳門大學,先後出任科技學院院長、澳門大學副校長、校長。長期從事信號處理、模式識別和電腦在醫學上的應用領域的研究,為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委員、美國紐約科技學院院士等。
發展時期:立足澳門、面向國際
1999年9月,姚偉彬教授接任校長一職,同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澳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澳門大學在完成了配合過渡期培養人才這個使命後,也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增加學科、優化校園設施、提升師資質量和強化研究實力」就是姚校長為澳門大學在新階段訂立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下,植根澳門的這所大學將會在服務澳門社會的同時,向國際水平的方向全面提升質素。
姚偉彬校長:全面提升大學教學與研究的質與量,將澳大建成澳門的領先高等教學機構。
姚校長1957年生於澳門,為英國修咸頓大學結構工程碩士,香港大學結構力學哲學博士,曾在香港大學及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緣性結構振動及有限條法。 1988年回澳加入澳門大學曾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副院長、院長。1999年9月起任澳門大學校長。
gypsyho:
現在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