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3 11:08:01小鳳

南京,2007

圖片出處:http://sx.takungpao.com/edit/UploadFile/200717144529112.jpg

文/林玉鳳

  汽笛響號,低頭默哀,七十周年的紀念就過去了。

  之前沒想過會在這一年才到南京,因為一直希望早點到來。我到的時候,離紀念的日子還有一個月,但還是想找一點痕跡。

  可以自由走動的時間,只有一個傍晚。有點一廂情願的想跑去看舊城區,結果給司機大嫂說“什麼區都是舊的”,就把我放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一帶,“你就往那邊溜達溜達吧,反正那邊比較好看。”於是,我有點漫無目的的在大街上走著。大馬路兩旁,星巴克接著Hagen-Dazes雪糕店,麥當奴之後有展示Channel一類品牌時裝的櫥窗,不到五分鐘,你就會覺得這個城市很眼熟。是的,就跟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而香港和澳門的某些街道都很相似。不過,相似的不是建築物或馬路和行人道的佈局,而是商店裝潢的高度一致。走在那樣的大街上,除了會自覺加倍明白經濟全球化一類的概念以外,還偶而會迷失,不能確定自己身在何方,因為,不論在歐洲、美洲或亞洲今,所有大城市幾乎都一樣,在最繁華的街道上都橫著那幾個標準招牌:Starbucks, Hagen-Dazes, McDonald, Channel, LV……

  因為不想吃麥記或星記,我開始往大馬路旁大廈群的小巷鑽。一鑽,才明白什麼叫天淵之別。剛才大馬路是光亮、新鮮但人群疏落,眼前的大廈後巷小街,暗黑、老舊而人聲嘈雜,一家又一家的“鴨粉絲”和“南京牛肉麵”店,門前都擠著好幾十個排隊的人。小店的招牌,都是“七元一碗”、“八元一碗”一類的價目,與剛才大馬路那些喝杯東西要二十三元的國際店面,當然有區別。可是,大街和小巷的真正區別,是門面與內在的區別。那很國際的品牌櫥窗,很國際很豪華,卻也很明顯,是個本地人多數消費不起的門面地區,屬於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都被迫擠到門面後的小巷去。小巷那些排隊時擠得滿巷水泄不通的人群,穿黑的灰的藍的白的紅的,人挨人的在那裡等吃八元一碗鴨粉絲的,才是真實世界的南京人。

  這一次,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堅持紀念,因為有些事情,我們將會忘卻,就在我們以為世界上只有一條向前的道路的時候。

原載2007年12月20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
小鳳 2008-01-18 00:02:12

飛腳兄:
也許是苦難太多吧!在南京的那幾天,只見過灰色的天空......
戰爭要紀念,因為我們不想重來。

飛腳 2008-01-13 13:09:53

林老師,自己曾於去年11月中旬去過南京一趟,如今南京民眾仍然不忘日本軍隊當年的屠殺暴行,依舊不歡迎日本人,算起來,如斯九朝古都,經歷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明、太平天國及中華民國,命運似乎跟名字不好的金陵開玩笑,都成為血與火洗禮的投降城市,平民百姓的心更趨恬淡和善,泰然回顧歷史,檢點未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南京民眾變得更加堅強地活着,深刻銘記倭寇的仇債,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