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1 01:20:45小鳳

兩個澳門





  澳門在香港媒體上出現的形象,必須以2003至2005年為分界。在那之前,黃、賭、毒、黑是主軸,外加一個寧靜的懷舊或老土的陳舊,輪廓已經算立體得七七八八了。2003至2005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香港本土的政經問題與澳門同期的經濟起飛,令香港人在自信心的歷史低點之下,好像突然抬頭發現澳門不一定在自己俯視之下,於是,澳門有更多面貌,很多歷史性的敘述都出現了:澳門有文化,澳門有發展,澳門有效率,澳門,好像忽然什麼都是好的。

  自那以後,正正反反的形象,可以比較均勻的在香港媒體出現。最令人驚愕的是,澳門不再是黑幫、獵奇和懷舊等等戲劇情節需要的場景,而像一個正常的城市,不再是僅僅有賭王、表妹與肥佬司法的奇怪村落,還是個同樣有特首、中產和大學生的行政特區。

  寫澳門在香港媒體的形象,不是說香港人曾經刻意醜化澳門,相反,像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地方,我更相信一切起因都源自市場需要。媒體市場的需要既來自諸如利澳酒店電視廣告雜誌一類真金白銀的服務速銷需求,也來自公眾心理。滿足公眾心理可以賣錢,是非常真確的資本主義現象。

  無論如何,我們長期生活在香港人建構的澳門形象之下,卻是事實。如果將外地人對澳門形象建構的開始往更早的歷史去檢驗,就會發現,自從澳門被澳門以外的人記錄和解讀開始,不管那是文字的,抑或是音像類別的記載與詮釋,這個世界上的澳門形象,至少有兩個:一個是澳門人自行敘述的,另一個是可以套用時髦學術名詞──“他者”或“陌生人”來概括的外方人所敘述的。

  當然,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可能同樣具有這樣的兩個形象:屬於本土敘述的與屬於他者所敘述的。他者眼中的澳門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早前的圖書館諮詢活動應該可以做一個註腳。記得在自己參加的一場諮詢會上,提到政府要建新中央圖書館,不少人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希望新館可以成為澳門的文化地標,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由是:讓外來的人知道澳門除了賭場以外,還是有文化的。

  原來,文化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我們對他者形塑的澳門形象最直接又隱晦的回應。

(澳門2006.之十)
原載2006年11月30日《澳門日報》
Bensin 2007-05-11 19:43:43

說實在的,澳門的旅遊業很困難,澳門足夠吸引力去吸引遊人。購物不如香港,歷史及文化底蘊不如大陸。如能與珠海共同合作會更好,畢竟是兩個在一起的兄弟城市。

小鳳 2007-05-11 09:36:33

Bensin:
其實政府一直著力推廣的是世遺的文化品牌,只是現在看,這方面的工作還不是很成功而已。

Bensin 2007-05-09 23:18:31

澳門的形象只能寄希望于政府宣傳策略的改變了,現在澳門旅遊主旨還是博彩旅遊..什麽時候把這個改變了澳門的形象也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