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9 11:00:26

三級古蹟─風神廟、接官亭

臺南市三級古蹟『風神廟』創建於《乾隆4年》西元1739年,位於當時南河港安瀾

橋邊。由巡道【鄂善】以臺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神明的保祐,所以

奏請建廟專祀。『風神廟』主祀風神爺,又稱風伯、風天王,相傳風神持有一隻寶

貝葫蘆,內藏有大氣,放出時即為風,而風的強弱,可由神自由控制,因此古時候

的航海家或海上漁家、貿易商都虔誠祭祀,以求一帆風順。據「周禮」記載,風伯

、雨師早在周朝就已經為人所祀了。 《唐天寶》年間,再增加雷師於雨師之後,並

且各依時節分別拜祀。《明洪武》初年,又加了雲師,一起合祭於太歲月將壇。《

清順治》時,將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只於一壇,制定每年的春秋仲月祀祭

。《乾隆3年》西元1738年,更行文全國各地,命文武百官各按【品級】、分列【東

西】兩班,由主祭官帶領行禮拜祭,可見風神的信仰在官府與民間心目中是佔有崇

高的地位的。 〈圖一〉



《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安瀾橋邊南河港岸建碼頭,並

由泉州訂購石材,運到臺灣,在風神廟前的碼頭上造登岸石階,立石造牌坊,石坊

前額題「鯤維永奠」,後額題「鰲柱擎天」。《乾隆4年》西元1738年,巡道【愕

善】在安瀾橋邊建『風神廟』,廟前建『接官亭』,以接文武百官。雖然鹿耳門建

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疲累奔波的

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迎

接或送別的處所。『接官亭』便是臺灣收歸清廷版圖以後,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

的地方。〈圖二〉



現存的《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高8.19公尺,寬

8.66 公尺,造型精美,格局高大為【臺南市】之冠。《接官亭》雖為石製,但細

部上仍表現木構特色,中央橫楣上之雙辨浮雕,次間之仙鶴、鳳凰、麒麟等圖騰也

有古意。四柱前後也有矮石強化結構,並刻上龍花卉圖案。屋頂上除了夔刻有瓦當

之外,脊端亦以傳統之鴟尾收頭。石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以花崗岩所建,前

額題「鯤維永奠」,背面額題「鰲柱擎天」,柱上雕飾華麗。〈圖三〉



隨著環境的變更、時間的推移,日人治台以後,『接官亭』的功能消失;『風神廟』

重建,公館不再,碑亭封閉成為房舍,被認為是臺南市最壯麗的石碑坊也由隔鄰民房

隨意掩遮,減損不少當年的浩浩雄風。臺灣知府【蔣元樞】於清《乾隆42年》西元17

77年重修神風廟時,在當時廟前碼頭所立牌坊,由於此地為當時新官到台就任上岸之

處,因此成為『府城』的門戶。至今,海上風光不再,昔日雄踞交通要衝、官場迎送

的壯闊場面,已然不見。〈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