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01:46:24阿空

歐陽應霽 美好誘惑的生活宣言

遊走各領域是好玩有趣的事 來效忠自己愛玩的靈魂吧

設計鬼才菲力普史塔克在他設計過眾多建築、商品後,深覺他的設計未真正與人發生密切關係,於是他與食品公司合作販賣有機食品,更將設計觸角延伸至餐廳空間、餐具、食器等,簡單地來說其實他最想要設計的就是「生活」,而喜悅地看著、使用著這些產品的我們,雖不是設計師,但生活是掌握在我們手中,有著多元而充滿樂趣的無限可能,我們何不也來玩玩我們的生活呢,歐陽應霽精彩而有深度的生活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靈感。


還真不知道該給歐陽應霽什麼樣的稱號。翻開他的書,「相信旅行、鍾情漫畫、關注設計、沈迷雜誌、狂戀音樂、愛恨美食…」書冊內頁上簡介說明著他的興趣,也同時標明了他具有的識別身份—漫畫家、專欄作家、雜誌創辦者、生活作者、時尚觀察評論家、美食專家…,不過他應該從來沒想過這些無所謂的稱謂,如何盡情地過每一天、生活要如何玩得精彩,這才是他所在意的吧。 

無所不玩的歐陽應霽

所以在台灣除了寫專欄、出書外,歐陽應霽也開了家服飾店,他試圖將自己生活放大、盡情地玩下去。學設計的他說「設計其實就是在學如何解決問題,而且事實上每個工作都要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生活當然也是它的市場之一,於是當初選設計科系除了覺得很酷、很好玩外,一認真投入就無法自拔地愛上,接著越玩越瘋、越細、越精準,歐陽應霽將從設計學來的態度與方法轉化成對生活的熱情,加上生長在香港的背景,東西方融合的刺激與衝突是多樣而明顯的,都進而讓他深刻認知生活範圍隨視野開拓而有更多可能 。
而無所不玩、跨越這麼多領域,歐陽應霽認為他是在做一種「分享」動作,像學設計過程中讓他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不過他卻也發現大家都不跟其他領域打交道,久而久之就會缺乏驚奇與歡笑,所以他決定要將每個領域好玩的事拿出來分享交流,做為這個連結環節,他要「放大、再放大,讓世界進入不虛偽、不尖銳的模糊地帶,其中有著曖昧與從容」,因此他努力地「跑」,跑到不同範疇裡去要將世界串連,希望生活好玩也熱鬧,未來的他堅信還會一直跑來跑去,使自己的創作形式跨越更多媒介,玩得淋漓盡致。

歐陽應霽的設計私生活

近來常走進別人家裡探尋不同生活態度的歐陽應霽,自己因受到外祖父、父親一輩的影響,對家有著相當程度的要求與堅持,由於外公跟父親是從印尼、日本、上海再遷徙到香港,遷移的過程中自然對一個安定的家非常渴望,即使在後來家道中落無法有好的生活環境,外公始終維持一定水平不被妥協,所以直接影響身為後代歐陽應霽對家的認知,況且「無論任何國籍、年齡,吃跟住本來就很重要,是人類基本需求」,所以對歐陽應霽來說,「家最吸引人的是一種確定感」外,在他體驗無數家庭的愛戀與價值後,認知到一千人會有一千種家的樣貌,每個人都具不同的需求和自己獨特的想法,當中並無好與壞,沒有人可做評價判斷,重要是大家要追求到自己可以感覺到舒服的「自在」,讓回家是件幸福的事。
而歐陽應霽自己在香港的家,位於大嶼山愉景灣Discovery bay旁,恰巧是七年前,九七年香港七月一日回歸時搬進的,選擇這遠離市區當然除了擁覽美景外,就是這裡較自在的生活讓歐陽應霽可以有更大的創作空間,而總是收藏各類資訊物品的他希望週遭的人事物很簡單,因此希望生活環境可以達到「簡單」境界,但所謂「簡單」其實是最難達到的,歐陽應霽自己也知道「除非人已四大皆空,要不然家裡很難做到簡單家徒四壁的感覺」,但他嚮往就努力朝這方面慢慢前進,所以他重視收納機能性,將家裡所有東西都物歸其所地置入櫥櫃內,然後再用大片門板遮蔽,營造「具神性的個人空間」,讓視覺感官至少達到「簡單」訴求,也因此生活上,歐陽應霽培養了一套系統收納的好本事,他將收集資料去蕪存菁,只將可激發他靈感的文字、圖畫、物品保留,剩下的就通通保存在他腦袋裡。
而另一個呈現「簡單」樣貌的,就是歐陽應霽以Loft Style通透格局,將一個人居住的家隔牆都打掉,以開放式廚房連貫客,餐廳,讓喜愛下廚做菜的他有如魚得水般的自在空間,如今當友人拜訪時,再也不用像之前總是一人孤獨、汗流滿身地在廚房裡孤軍奮鬥,整個家即是大伙齊歡相聚的樂園,使空間在硬體趨向簡單之際,心靈空間也圖得自在歡喜。

歐陽應霽的味覺探險之旅

「為了吃,我從來耳聰目明。」歐陽應霽因外祖父是印尼華僑,經商常遷徙各地,歷經各地的結果是家中家常菜總嚐得到異國異地風味,更由於祖父堅持就算家境不好也不能吃得馬虎,影響了歐陽應霽不僅重視吃,也關注與吃相關的一切事物,所以喜歡下廚弄些吃的他,不僅主持過網上私家自煮專欄,更研究大大小小舉凡杯盤、廚房用品、餐俱,後來還寫了一本介紹家常私家料理的食譜書,歐陽應霽對吃已研究到吃的設計與文化裡了。
而問到為什麼對私家家常菜情有獨鍾,歐陽應霽興奮地說到「他來台灣,每次幾乎都會去西門町、師大路吃蚵仔麵線,因為那種口味就是很家常式的。」是食物的巧與精緻度勾引著歐陽應霽的胃,雖然平時的他相當在意用餐食器,決不選擇使用塑料盤碗的店用餐,但是吃的愉悅總大大牽引著他的生活記憶,如同自主神經反射動作,像歐陽應霽接著談到旅行時,「去過的地方除做筆記外,很多東西久了就容易忘記,但是唯有食物的味道不會忘,你永遠會想到當時吃了什麼,像今年不久前去過京都,現在想起來最深刻的,就是在集市場裡嚐遍所有味精種類,還有豆腐冰淇淋在嘴裡的甜度軟度」,於是吃不再僅為了裹腹,更可以延伸至味覺、視覺、觸覺其他感官上的滿足,像一個須由竹葉盛捧的食物,不就在回憶裡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間嗎,食器已不僅只具物理性功能,還肩負心理功能增添食物的鮮美,因此對於食文化從吃的飽、吃的好、到如今吃的巧的階段,歐陽應霽也提出「如果巧是指像滿漢全席這種無所謂的過度,其實沒有必要」,不如私家菜那種細緻情感更顯食物美味之外的精緻,那才是真正的MASTER PRODUCT。
而對擁有設計背景的歐陽應霽來說,由食物味覺延伸出來的探險之旅尚未結束呢,當問到東西方飲食對東西方廚俱、餐具發展的差異時,他說著「東方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總是無言地接受西方觀念,當然西方因有工業革命促進發展,給了人類一個生活方便的捷徑,但身為東方的我們,在承認這樣的過去時,也需要有這番意識,並進而追求適合自己身分文化的設計」,歐陽應霽也的確很有信心地提到,不久前在2004年香港設計週裡,他與泰國著名設計品牌Propaganda設計師討論到,「東方設計師已有這份認知了,未來二、三十年,會漸漸有東方與西方平起平做,轉換代表東方精神的產品出來」,不過,相信這天不用等那麼久,誠如歐陽應霽喜歡用青土碗用餐,如果我們吃著熱騰騰米飯時,手中捧的是青土瓷器碗,那麼味道絕對比玻璃碗盛捧的頂級食材更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