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古蹟---台北府城
發表在1933年台語老歌《月夜愁》的第一句歌詞「月色照在三線路…」,「三線路」指的是日治時期以拆除台北四面古城牆路線所興建的四條新的道路,中間是快車道,兩側是慢車道,在路樹及安全島的區隔下,馬路即成了三線的道路。
中華路也是舊城垣拓建成「三線路」的一段( 取材自網摘圖片 )
大略來說,日治時期興建的四條三線路,是最容易探索台北城的最佳指標。 中山南路(東城牆)、愛國西路(南城牆)、中華路(西城牆)、忠孝西路(北城牆)所圍繞成的長方形,即為台北城的舊址。 而這區域現今仍為重要的政經中樞,城內包含了眾多日本統治時期的建築,如總統府、司法院、台灣銀行總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土地銀行、台北郵局、中山堂等等。 城外附近亦有中正紀念堂、行政院、監察院、立法院、公賣局等重要建築。 2004年,台北市以建城120週年為主題,興起了一陣探索古城的熱潮。
拆除前的台北西門 ( 取材自網摘圖片 )
1904年底,除了刻意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台灣總督府幾乎已將台北城所有城牆拆除。 其拆除下的石材則大多運往東門附近,建造後來名為台北監獄的台北刑務所與永久兵營(前陸軍總部所在,後改建為中正紀念堂)。 此段圍牆現為市定古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也有一部分可以看到為北署(現在的臺北市警察局大同分局)南側牆壁建材。
台北監獄圍牆遺蹟 ( 取材自維基百科 / 台北府城 )
1909年以本有城牆路線與基石為準,興建寬度四十公尺的「三線路」正式完。《月夜愁》的作詞者 周添旺先生,則於三線路完工後的次年1910年 ( 明治四十三年 ) 出生於台北萬華。
台北城是台灣史上唯一全部用優良石條所建的石城,也是唯一的長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
對中國 風水 獨有見解的德國學者 Alfred Schinz 對此解讀為:「台北城基本上以 大屯山 為後背,淡水河 為前水的風水觀而設計的;因為城廓東北有高山主凶,整座城廓乃向東旋十三度,用以避凶。 東、西兩牆延伸線相交於七星山,而城府的中軸,仍不偏不倚的對準玉皇大帝、北極星君」。
除了講究風水,建城處所也相當巧妙的立在 艋舺 ( 泉州三邑人、安溪人為主 ) 與大稻埕 ( 同安人為主 ) 之間,藉以隔離 頂下郊拼 後的原鄉情仇。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發生在台灣南部 牡丹社事件,是促使臺北建城的遠因。 清朝光緒帝,於1875年批准了福建巡撫 沈葆楨 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台北府正式成立。 為求防務需求,試署知府 林達泉 於1878年(光緒四年)實地探勘,初步決定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構築台北城。
1879年(光緒五年)台北正式開府。 在首任知府 陳星聚 與其後1881年(光緒七年)上任的直屬長官福建巡撫 岑毓英 積極籌款,『台北城』於1882年委由台灣兵備道 劉璈 開工興建,並終於在1884年正式完工。
台北城完工之際,城內陸續動工的文廟(如左圖綠色標記)、武廟(藍)、聖王廟(文廟)(橘)、城隍廟(紅)、天后宮(黃)也陸續落成。除此,城內也相繼同時建造了淡水廳、台北府、布政使、台灣巡撫等衙門,此時台北城內儼然正式成為全台北甚至全台灣的宗教與政治中心。
建城特色如下:
城高:約
城寬:約
南北:約1.3Km。
東西:約1.0Km。
面積:約1.4K㎡
主要建材:
城牆石材主要來自內湖金面山,打石工作則由該山南側山腰處的北勢湖清代打石場負責。而石材材質則為火成岩的安山岩(少量為唭哩岸石)。
因為城池所在地層較軟,地基亦用一尺長及三尺長的石材墊實。算下來,台北城共約使用三十餘萬根石材左右。
城門磚瓦:內湖(大直)的北勢湖與枋寮(今 中和)庄磚窯場
石灰:大稻埕河溝頭石灰窯,另外使用糯米與糖混合成的黏著物當作石材接著劑。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 建築類
http://www.youmaker.com/ 月夜愁
上一篇:台北古蹟---撫臺街洋樓
下一篇:台北古蹟---西門.寶成門
大哥
阿怎麼少了你的畫??
這麼大的台北怎麼畫?
接續的幾篇分別介紹五個城門
城門就比較好畫了…… 2012-02-02 17:05:25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