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2 12:29:00靜謐旋律

關懷鄉土撰史畫都


感恩心‧諸羅情

--李伯男繪畫生活回顧8

文:李伯男2007

 

【關懷鄉土撰史畫都】

1993年任嘉義市文化中心「諸羅風情特展」西畫組評審委員,出品「嘉義公園情人道」應邀參展,並撰寫評審感言,為獲獎藝術創作提出看法。1995年應聘嘉義市立文化中心藝術發展諮詢委員,參與藝文會議為嘉義藝壇把脈。19985月嘉義市文化中心邀請舉行「李秋禾‧李伯男父子聯展」,一方面為父親舉辦紀念展,也當作我第一次個展,五十歲創作之回顧。由文化中心出版聯展專輯,張博雅市長與林玉山教授為序,張錦逸教授〈從李秋禾‧李伯男父子聯展看-台灣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論述傳承的意義,劉豐榮教授〈李伯男老師的繪畫世紀-表象中與表象外的實在性〉為作品剖析,學生林政逸、柳盤楹、甘淑芬、甘淑芳、柯進國、王惠民等回想學畫歷程的感想心得。我並於專輯中發表〈嘉義地區水墨膠彩畫簡史〉〈以意象策略探索新藝術形態的各種可能〉兩篇,探討地方美術活動歷史軌蹟與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9月〈田園組曲拓荒者-淺談李國政繪畫〉,從描述畫友的成長過程與創作分析中,把握機會鍛鍊自己美術論述的能力。

1999年當選嘉義市美術協會第7屆理事長,更積極參與地方藝文活動,開始著手「20世紀嘉義美術活動」之整理工作,從各種藝訊與畫集中收集美術史料,以編年方式記錄。2000年為《第14屆嘉美展專輯》撰寫序文-〈我們乃是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闡釋美術協會的責任與文化開發之展望,對本地文化關懷之心日益強烈。2001年為恩師曹根舉辦紀念展撰文〈懷念恩師曹根先生-片段的記憶有濃濃的深情〉。從父親、老師、朋友及許多本地基層紮根、播種、傳承,默默耕耘的畫人中,發現他們的貢獻不下於那些旅外揚名外地的藝術家,乃為本地文化奠定基礎。

鑑於歷史不及時整理,將會流失不易追尋。我剛好出生於世紀中,往前聽聞可略知一二,往後則更參與其中。這土地上曾經孕育了一群偉大的藝術家,也曾為此土地獲得「畫都」之榮耀。我們檢討,曾經努力了些什麼?我們還需要加倍奮力去作些什麼?瞭解歷史的軌跡,並放眼外界以及國際觀。讓各個藝術工作者或團體盡情發揮力量,再為本地互放燦爛的光輝。

史料整理以敘述1901年至2000年間本地各類美術活動概況,希望能發覺各時期互動的情形,以及留在本地生根,默默耕耘的藝術家或藝術教育家在這文化邊陲的鄉下,繼續為傳承的努力留下一些記錄。給後人學習或評價有所依循。並藉以督促藝術工作參與者,若在此生根可為地方帶來藝術榮景,而年輕一輩想到外地或國際開創另一番天下之餘,也能在精神上根留本地。共同為這一片土地的藝術,保留綿延流長的生命。整理的工作憑藉個人一股熱忱,整理三年,稍有一些成績。2001年先行編印「20世紀嘉義美術活動記事」,作為以後撰述嘉義地區美術史的重要依據,日後繼續擴充至嘉義縣及周圍相關活動,再多方面以訪問口述歷史、問卷、檔案、……收集相關文字與圖片,建立更完整的年表。應邀參與嘉大美術系教授簡瑞榮編纂「嘉義市志-藝術文化志」之審查,為市志文史記錄的正確性把關。

在整理美術活動記事過程,獲得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與執行長蘇睦喬的協助,於「諸羅情采」月訊連載刊登,接受藝術界提供更多資訊與指正。受到台灣美術史學者 謝里法 教授注目,推薦參與文建會「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撰述計畫。2002年應邀為「文建會-台灣美術發展史-嘉義地區」撰述委員,嘉義地方美術史終於有機會在全國史流中留下軌蹟。日治時代嘉義美術的成就非常出色,由於入選台展與府展本地畫家眾多,轟動於台灣畫壇,主流歷史已有詳細記載,陳澄波與林玉山不容致疑地成為嘉義的典範標的。而嘉義往後的藝術活動及藝術家的成就在相較之下,顯得遜色而被忽略,以致記載闕如,有被誤解為沒落的時代。這剛好是我生長及活動的時代,看中堅代前輩畫家曾為這個地方的傳承,很努力地持續推展美術活動,只因經濟衰退而缺乏資訊的傳播,畫集與史料文本很少,這時期的美術發展大部份被遺漏於「以台北都會觀點的」歷史洪流的運動中,對於這群默默耕耘而不推銷自己的藝術家,總得有人為他們發出聲音。我本是從事創作的畫人,為挽救這一片可能被遺忘的文化事蹟,著手整理嘉義藝術百年歷史的軌跡,希望嘉義人因此有更多的探討,激勵本地藝文發展的動力。

戴明德於台南藝術學院研究所撰寫畢業論文時,涉獵相關台灣美術的研究,曾苦於美術史中欠缺地區性完整的研究史料,因而自我期許有機會為嘉義美術盡綿薄之力。當文建會正籌此撰述計劃,遂邀請他一同撰述,可從各人不同面向的思考,不同研究領域作多視角觀察分析,避免盲點所造成的誤失留於史頁。客觀善待史中扮演的任何角色,並從前人足跡中,領略到更多做人及創作藝術的道理。

2003年「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新書發表會,10月在文建會、122在嘉義市文化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感謝謝里法教授指導,獲益匪淺,提供我們許多學術領域相關書籍與資料,不斷的指正與鼓勵。感謝受訪的前輩郭文楙、林國治、陳哲等口述、文稿資料及藝文界朋友黃照芳、陳政宏等資訊提供,嘉義地區美術文獻撰述前輩和學者,如張李德和、賴子清、林柏亭、吳望如等對地方美術的研究貢獻。感謝國家美術館、日創社文化設計公司的協助,簡良全和劉育良資料整理,嘉義文化局賴萬鎮長和林青萍課長的精神支持。最要感謝戴明德老師一起合撰,共同分擔撰寫本書的憂勞。戴老師在嘉義大學教課之外,利用僅剩的少許時間整理文本與奔走訪談,兼顧家庭生活與小孩親子教育,兩頭燒下,時常抱病工作,份量不亞於我四年前先行整理的成果。誠摯向主導「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撰述計劃」的文建會致敬,國內首部「台灣美術發展史全集」呈現在國人眼前,啟動國人重新關懷認知自己土地上的精神活動,展現地方獨特性,注入新的人文價值。更重要的是「台灣美術發展史全集」不再像過去以台北為中心主流,而將引領全台藝術家各自發展特色,使原本處於較邊緣的區域皆能受到等量齊觀的價值,嘉義畫都的榮耀、藝術的傳承和現階段百花齊放的狀態展現在大家面前。

隨後,應邀為嘉義縣、市文化中心志工研習講座,演講嘉義美術史課程,及應邀擔任高苑「嘉義美術館規畫案」顧問,陸續撰文數篇史料簡本,有〈嘉義美術的回顧與展望〉〈嘉義近代美術〉〈嘉義現代美術〉〈嘉義美術圖文配合的簡報〉〈嘉義美術史參〉〈嘉義畫都〉。應邀為美術活動撰文〈2006桃城美展1-9簡版〉〈桃城美展-十年有成聯展感言〉(登載於《拾穗-桃城美展十年有成聯展》專集)、〈在地美術運動之典範─黃鷗波‧嘉義人〉等,並於Abiang-Art網路部落格發表。藝術論述是鼓勵與帶動藝術發展的重要促媒,藉由網路活動,鼓勵藝術家能多多為自己的作品為文闡述。

★2017★阿殘=王國仁 2007-08-13 14:55:00

很有我國畫風.嘉義很多高手前輩.直得學習

版主回應
確有本土風味,不過這一幅「諸羅精神圖像」不是手繪,是數位影像合成處理的作品。 2007-09-08 0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