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1 01:19:32john

解離症

解離症是一種罕見的精神疾病,在一般人口中,盛行率約只有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左右,首次發病年齡通常在35歲以前,很少在40歲以後才發病的病例。

解患解離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解離症患者可能出現以下八種精神、行為方面的異常症狀,民眾不妨留意一下:

失憶 患者突然失去一段過去的記憶,經檢查卻找不出致病因。
癡呆 突然無法自行料理一些簡單的生活細節,如穿衣不會扣釦子、不會綁鞋帶、不會自己吃飯、大小便失禁、不認得親人...等。
漫遊 活在一個自我的世界裡,不但失憶,連人格也改變了。這類患者往往在幼年時與父母的互動就有障礙,且是自殺率最高的一群。
木僵 患者全身不動,像僵硬了一般,而且沈默不語,完全不理會周遭的一切...。
附身 突然好像被一種莫名的精神力量附身,如起乩、反覆一種莫名的動作或語言。
幻覺 不像一般精神病患會出現的幻覺現象,而是很明顯地裝出答非所問的樣子。
多重人格異常 行為舉止異於常人;好像在一個身體上住著許多不同的靈魂;一會兒自命清高、一會兒又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
歇斯底里 出現躁動不安、莫名哭喊或昏倒、嘔吐等症狀,但卻找不到致病因。
罹患解離症該如何治療?
 醫界表示,解離症患者通常是基於某些因素(例如:因案被關的人想要保外就醫、想忘掉一些痛苦回憶、逃避責任、引人注目、逃避兵役),才會藉由上述八種不同的症狀,「故意」凸顯自己有病的假象。因此,解離症的患者雖然稱自己的病有多嚴重,但卻不像其他疾病患者有關心自己病情的積極反應,反而是一種對病情漠不關心的表現。此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轉化症等精神疾病時,也會出現類似解離症的症狀。

 所以解離症的治療,首先須找出是否因器質性疾病所致,如長腫瘤、癲癇所造成的人格異常、失憶、肢體不自主的活動;或檢查是否有憂鬱症、焦慮症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如果確定沒有罹患上述疾病,則可以積極幫解離症患者找出其發病的心理因素,給予鼓勵、支持,並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心理障礙,必要時再給予藥物及物理治療。
解離症個案

個案是個18歲高中三年級女學生,當被帶到警察局時,對於自己的身份完全沒有記憶;後來聯絡家人得知,個案在三天前突然離家出走,問題是個案自己卻不知道最近這三天她是怎麼過的。

根據家人描述,個案自幼個性內向,對自我期許很高,成績一向都很優秀,但是因為父母最近常吵架,甚至揚言要離婚,個案曾為此在家發過脾氣。由於高三幾次模擬考成績都不理想,個案心情變得很沮喪,雖然家人沒有給她壓力,但離家出走前一天恰巧是學校公布考試成績的日子。當天個案回家後神情茫然,躺在床上不發一語,媽媽半夜醒來查看,個案已經不見了。個案過去不曾發生過癲癇症狀,也沒有物質濫用的紀錄。

解離症的病因及臨床特徵

解離症的病因並不甚清楚,有許多是心理因素造成,主要與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衝突有關。解離症的個案通常會有其選擇性的記憶,表現出的的行為好像有潛意識的目的;例如突然無法記起個人的重要資料,而且無法以正常的遺忘來解釋,或者沒有辦法解釋離家後,在別的地方採用另一個新的身分生活,而完全無法回憶起個人的過去。

解離症患者的故事內容十分豐富且具神祕色彩,好像個案進入催眠狀態,一覺醒來,對發生的事情又一無所知。但上述的情況,並不是腦神經病變或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

解離症的治療

事實上解離症的治療相當困難,治療的目的不只是讓症狀消除,還包括病患人格結構的徹底改變,才可以使症狀不再出現。所以如何建立個案對疾病的病識感,就是治療的終極目標。用催眠治療或者是使用暗示方法,雖然可以短暫讓症狀消除,就長期而言,以病識感為主的深度心理治療,才是最佳治療策略。

但是深度心理治療遇到一些自戀性人格特質或有強烈內在衝突的病人,可能就無法進行,這時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就變得很重要。利用環境的因素,例如家人跟個案關係的改善,也可明顯改善個案的症狀。

雖然藥物治療不是很重要,但在個案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的時候,也可適當的使用抗焦慮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