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3 22:01:01那個人
動物在悲痛時嚎叫 人類會哭泣難道是遺傳"錯誤"
自然界中的動物總是有著稀奇古怪的特徵和行為,比如大象的長鼻子、沙丘鶴奇特而瘋狂的求偶舞蹈,不過它們的這些特徵和行為,都不及人類的哭泣那樣特別。
不過對於哭泣,人類也許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經常哭泣,而且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別人臉上的淚水。上世紀8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為對象,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則每4周哭一次。嬰兒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聲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來了!”
我們的哭泣之所以特別,並不是因為哭喊聲,而是因為充滿感情的淚水。動物或許會嗚咽、呻吟和嚎叫,但絕不會動情落淚,即便是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亦是如此。猿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有淚管,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潔眼部、浸潤和呵護眼球。
而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在遠古的某個時期,在祖先的淚腺和掌管感覺與表達深層情感的大腦區域之間,進化出了神經元連接。
就像所有遺傳變異一樣,導致流淚的變異也是一個“錯誤”。但這是很有用的錯誤,如果這個意外出現的基因,沒有讓遺傳它的生物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自然選擇早就把它淘汰了。問題是,我們的哭泣到底帶來了什麼好處?
1.人類有三種眼淚
為什麼痛哭一場,感覺就會輕鬆不少?科學家發現,哭泣時流下的眼淚能清除人體內的過多激素,而正是這些激素讓我們產生了煩惱。
複雜行為的根源通常很簡單,哭泣就是這樣。與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用哀號來表達悲傷。在嬰兒出生後的三四個月裏,他們還沒學會怎麼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體語言,於是經常哭泣,而且哭聲非常刺耳。
人長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因素,而哭泣所攜帶的資訊,遠不隻身體不適或生理需求那麼簡單了。
這一變化並不意味著生理機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說哭泣已與大腦的高級功能和越來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聯繫,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周圍的人來說,眼淚的含義是強烈而真實的感情。
人的一生通常會流下3種眼淚,因感情而流下的淚水是其中之一。另外兩種眼淚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但功能卻各不相同。
最基本的淚水會在每次眨眼睛時出現,它浸潤著我們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淚水會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被洋蔥的刺激性氣體衝向眼睛時涌出來。
不過,情感性眼淚卻有獨特的化學成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威廉·H·弗雷二世發現,在情感性眼淚中,蛋白質的種類比反射性眼淚多20%~25%,鉀含量更是後者的4倍,而且錳濃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這種眼淚還富含激素,比如腎上腺皮質激素(人在承受壓力時釋放的一種激素)和催乳素(作用是控制淚腺上的神經遞質受體)。
弗雷推測,由於有大量的激素存在,當我們經受強烈的感情衝擊時,人體就會用淚水將多餘的化學物質“沖走”。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勸慰別人時,會說“盡情哭吧”的原因。
2.在哭泣中鎮靜
每經歷一次緊急情況,我們都需要鎮靜下來,否則心血管會因承受不住壓力而出現意外。幸好,我們會哭泣,因為哭泣就是最好的鎮靜方式。
在自然界中,任何系統面臨週遭壓力時,都會努力維持原來的平衡狀態。
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著非隨意活動(如呼吸和心跳)和器官(如腎和大腦)的基本功能。自主神經系統分為兩個子系統,即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在控制哭泣中的作用具有爭議,但又耐人尋味。交感神經系統會在生理、心理和情緒上,為我們作好逃跑或戰鬥的準備。而在這之後,副交感神經系統會讓身體恢復正常。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我們哭泣是因為苦惱而不是要尋找解脫,所以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著哭泣。
但也有不少科學家的觀點卻與之相反,他們認為哭泣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鎮靜下來。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終無法得出結論,因為在實驗室裏,參與試驗的人很難產生真切的悲傷,讓他們哭泣更是難上加難,況且還要對他們的悲傷和哭泣進行測試。
但是,一些科學家,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J·格羅斯,已試著做過這樣的試驗,而且做出了推測:哭泣可能會讓我們以及周圍的人心煩意亂,但最終它還是會有鎮靜的作用。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交感神經系統中央的神經癱瘓了,病人會更頻繁地哭泣;而具有重要功能的副交感神經被損壞了,病人的哭泣次數明顯減少。這個發現暗示,我們或許不是因為苦惱而哭,而是為了擺脫苦惱。換句話說,哭泣重啟了我們的情緒開關。
3.眼淚的力量
流淚似乎是脆弱的表現,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眼淚擁有強大的力量: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使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多生存機會。
197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生物學家阿莫茲·扎哈維,構想出一個有趣的理論,他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動物的一些特殊行為——那些看似有害於生存,實際上極其有用的行為。例如,雄孔雀巨大的尾羽花哨顯眼,不僅有礙飛行,而且極易招惹掠食者,為什麼這樣的“累贅”會保留至今?當岩羚羊察覺到獅子即將發動攻擊時,為什麼會像彈簧一樣跳到空中,而不是撒腿就跑?
這些特徵和行為是扎哈維提出的“妨礙原理”的例子。從表面上看,孔雀和岩羚羊會付出高昂代價:不僅會耗費大量的能量和資源,而且很可能帶來生命危險。但扎哈維推測,它們付出不菲代價的同時,也發出了強烈信號。以岩羚羊為例,它的縱身一跳馬上讓自己處於不利境地:已沒有足夠時間來逃避垂涎欲滴的掠食者。但跳躍也是一種示威:“看我跑得多快、跳得多高,你別想抓住我,還是節省點力氣吧。”通常,躍躍欲試的獅子或豹子接收到這一資訊後,立即會進行一番快速權衡,然後轉而尋找不那麼強壯的獵物。
對人類這樣的高度社會化物種來說,眼淚也有相似的功能。眼淚惹人注意,而且所造成的視覺模糊是個妨害,這會讓我們付出昂貴代價。人類只有感情強烈時才會流淚,所以不容易假裝。眼淚發出了準確無誤的“扎哈維式信號”:導致落淚的情感絕對真實,務必要認真對待。畢竟,當眼淚就要奪眶而出時,個人的防禦措施崩潰了。然而,哭泣就像一條紐帶,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使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這也許是一種有效的生存手段
4.眼淚的“交際功能”
美國瓦薩爾學院的心理學教授蘭道夫·R·科奈利烏斯是專門研究人類哭泣的專家。從2000年開始,他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雜誌照片和電視節目的視頻圖像,圖片上的人物都流下了眼淚。他們把一些照片製作成兩個版本:一個是原來的圖片,人物的臉上挂著淚水;另一個則經過數字處理去掉了眼淚。
隨後,科奈利烏斯讓請來的志願者坐在電腦前,觀看電腦中的幻燈片。每張幻燈片包括兩幅圖片:有眼淚和沒有眼淚。然後,研究人員讓每位志願者說出照片中的人物處於何種情緒中。
志願者們普遍認為,淚眼朦朧或淚流滿面的人正經歷著強烈的情感(大多數是悲傷的)。而看到被抹去眼淚的照片時,他們就琢磨不透那些人物的感受了,有人說那是悲傷,也有人說恐懼或厭惡,不一而足。
過去的600萬年,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們進化出了發達的表情肌肉,幫助人們彼此間準確地交流。大腦中與感情表達有關的區域,以某種方式和眼睛上方的淚腺聯繫在一起,才賦予了肌肉的這種“交際功能”。
眼淚把我們的交流層次帶到了語句和音節無法企及的高度,沒有眼淚,人類可能就無法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科學美國人》)
不過對於哭泣,人類也許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們經常哭泣,而且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別人臉上的淚水。上世紀80年代,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為對象,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則每4周哭一次。嬰兒出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放聲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來了!”
我們的哭泣之所以特別,並不是因為哭喊聲,而是因為充滿感情的淚水。動物或許會嗚咽、呻吟和嚎叫,但絕不會動情落淚,即便是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靈長類動物亦是如此。猿類與其他動物一樣,也有淚管,但它的功能只是清潔眼部、浸潤和呵護眼球。
而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在遠古的某個時期,在祖先的淚腺和掌管感覺與表達深層情感的大腦區域之間,進化出了神經元連接。
就像所有遺傳變異一樣,導致流淚的變異也是一個“錯誤”。但這是很有用的錯誤,如果這個意外出現的基因,沒有讓遺傳它的生物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自然選擇早就把它淘汰了。問題是,我們的哭泣到底帶來了什麼好處?
1.人類有三種眼淚
為什麼痛哭一場,感覺就會輕鬆不少?科學家發現,哭泣時流下的眼淚能清除人體內的過多激素,而正是這些激素讓我們產生了煩惱。
複雜行為的根源通常很簡單,哭泣就是這樣。與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會用哀號來表達悲傷。在嬰兒出生後的三四個月裏,他們還沒學會怎麼去笑,也不懂得使用肢體語言,於是經常哭泣,而且哭聲非常刺耳。
人長大了,哭泣不可避免地混入了情感因素,而哭泣所攜帶的資訊,遠不隻身體不適或生理需求那麼簡單了。
這一變化並不意味著生理機制不再起作用了,而是說哭泣已與大腦的高級功能和越來越微妙的情感有了更深聯繫,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周圍的人來說,眼淚的含義是強烈而真實的感情。
人的一生通常會流下3種眼淚,因感情而流下的淚水是其中之一。另外兩種眼淚具有相似的化學成分,但功能卻各不相同。
最基本的淚水會在每次眨眼睛時出現,它浸潤著我們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淚水會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被洋蔥的刺激性氣體衝向眼睛時涌出來。
不過,情感性眼淚卻有獨特的化學成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物化學家威廉·H·弗雷二世發現,在情感性眼淚中,蛋白質的種類比反射性眼淚多20%~25%,鉀含量更是後者的4倍,而且錳濃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這種眼淚還富含激素,比如腎上腺皮質激素(人在承受壓力時釋放的一種激素)和催乳素(作用是控制淚腺上的神經遞質受體)。
弗雷推測,由於有大量的激素存在,當我們經受強烈的感情衝擊時,人體就會用淚水將多餘的化學物質“沖走”。也許,這就是我們在勸慰別人時,會說“盡情哭吧”的原因。
2.在哭泣中鎮靜
每經歷一次緊急情況,我們都需要鎮靜下來,否則心血管會因承受不住壓力而出現意外。幸好,我們會哭泣,因為哭泣就是最好的鎮靜方式。
在自然界中,任何系統面臨週遭壓力時,都會努力維持原來的平衡狀態。
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著非隨意活動(如呼吸和心跳)和器官(如腎和大腦)的基本功能。自主神經系統分為兩個子系統,即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在控制哭泣中的作用具有爭議,但又耐人尋味。交感神經系統會在生理、心理和情緒上,為我們作好逃跑或戰鬥的準備。而在這之後,副交感神經系統會讓身體恢復正常。
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提出,我們哭泣是因為苦惱而不是要尋找解脫,所以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著哭泣。
但也有不少科學家的觀點卻與之相反,他們認為哭泣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鎮靜下來。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但始終無法得出結論,因為在實驗室裏,參與試驗的人很難產生真切的悲傷,讓他們哭泣更是難上加難,況且還要對他們的悲傷和哭泣進行測試。
但是,一些科學家,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J·格羅斯,已試著做過這樣的試驗,而且做出了推測:哭泣可能會讓我們以及周圍的人心煩意亂,但最終它還是會有鎮靜的作用。
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交感神經系統中央的神經癱瘓了,病人會更頻繁地哭泣;而具有重要功能的副交感神經被損壞了,病人的哭泣次數明顯減少。這個發現暗示,我們或許不是因為苦惱而哭,而是為了擺脫苦惱。換句話說,哭泣重啟了我們的情緒開關。
3.眼淚的力量
流淚似乎是脆弱的表現,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眼淚擁有強大的力量:它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使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多生存機會。
197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生物學家阿莫茲·扎哈維,構想出一個有趣的理論,他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動物的一些特殊行為——那些看似有害於生存,實際上極其有用的行為。例如,雄孔雀巨大的尾羽花哨顯眼,不僅有礙飛行,而且極易招惹掠食者,為什麼這樣的“累贅”會保留至今?當岩羚羊察覺到獅子即將發動攻擊時,為什麼會像彈簧一樣跳到空中,而不是撒腿就跑?
這些特徵和行為是扎哈維提出的“妨礙原理”的例子。從表面上看,孔雀和岩羚羊會付出高昂代價:不僅會耗費大量的能量和資源,而且很可能帶來生命危險。但扎哈維推測,它們付出不菲代價的同時,也發出了強烈信號。以岩羚羊為例,它的縱身一跳馬上讓自己處於不利境地:已沒有足夠時間來逃避垂涎欲滴的掠食者。但跳躍也是一種示威:“看我跑得多快、跳得多高,你別想抓住我,還是節省點力氣吧。”通常,躍躍欲試的獅子或豹子接收到這一資訊後,立即會進行一番快速權衡,然後轉而尋找不那麼強壯的獵物。
對人類這樣的高度社會化物種來說,眼淚也有相似的功能。眼淚惹人注意,而且所造成的視覺模糊是個妨害,這會讓我們付出昂貴代價。人類只有感情強烈時才會流淚,所以不容易假裝。眼淚發出了準確無誤的“扎哈維式信號”:導致落淚的情感絕對真實,務必要認真對待。畢竟,當眼淚就要奪眶而出時,個人的防禦措施崩潰了。然而,哭泣就像一條紐帶,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使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這也許是一種有效的生存手段
4.眼淚的“交際功能”
美國瓦薩爾學院的心理學教授蘭道夫·R·科奈利烏斯是專門研究人類哭泣的專家。從2000年開始,他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雜誌照片和電視節目的視頻圖像,圖片上的人物都流下了眼淚。他們把一些照片製作成兩個版本:一個是原來的圖片,人物的臉上挂著淚水;另一個則經過數字處理去掉了眼淚。
隨後,科奈利烏斯讓請來的志願者坐在電腦前,觀看電腦中的幻燈片。每張幻燈片包括兩幅圖片:有眼淚和沒有眼淚。然後,研究人員讓每位志願者說出照片中的人物處於何種情緒中。
志願者們普遍認為,淚眼朦朧或淚流滿面的人正經歷著強烈的情感(大多數是悲傷的)。而看到被抹去眼淚的照片時,他們就琢磨不透那些人物的感受了,有人說那是悲傷,也有人說恐懼或厭惡,不一而足。
過去的600萬年,由於偶然的機會,我們進化出了發達的表情肌肉,幫助人們彼此間準確地交流。大腦中與感情表達有關的區域,以某種方式和眼睛上方的淚腺聯繫在一起,才賦予了肌肉的這種“交際功能”。
眼淚把我們的交流層次帶到了語句和音節無法企及的高度,沒有眼淚,人類可能就無法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科學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