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謀害台灣農民?農民之敵 !
◎ 杜宇
繼藍、綠立委抨擊農村發展基金會為中國宣傳後,媒體又大篇幅報導前農委會主委、現任農委會顧問的孫明賢先生,擔任中國農業部設立的「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名譽顧問。
目前像日本的鰻魚與毛豆市場、美國的台灣鯛與蝴蝶蘭市場、歐盟的對蝦市場等等,都有兩岸產品激烈競爭事實。而政府每年還編列巨額促銷經費,希望能擴大農漁產品外銷,避免國內產銷失衡,以期增加農民的收入。在兩岸競爭關係之下,竟然還有官員毫不避諱的把台灣辛苦研發的品種與技術(這是台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無保留的傳輸給中國,再結合中國相對廉價的水土資源、勞動力與規模經濟的優勢,打擊台灣農業,無異扯台灣農業的後腿。
這些曾經在朝為官的人,卸任後比一般人享受更優渥的待遇,如今為了個人或政黨的私慾,竟然做出傷害台灣農業的事,讓人非常心寒。
孫明賢先生過去曾經主掌台灣農業大政,現在竟然說出農業技術不能視為敏感科技,應以「公共財」看待,國際市場本就應自由競爭云云。這些他在擔任農委會主委時絕對不會說出口的話,應該受到全民譴責。
本以為農委會會嚴厲譴責這些明顯傷害台灣農業的言行,並立即做出適當的處置,遺憾的是,官方的回應竟是官腔官調的「會再深入瞭解」,這些事情難道執政團隊都被蒙在鼓裡?
台灣許多優良的品種及技術跑到對岸已是不爭的事實,也確實威脅到台灣農業的全球布局。亡羊補牢,行政院應該立即邀集學者專家,以務實的態度,全面體檢現有台灣農業科技(大部分存在科研機構),界定出哪些屬於關鍵技術(包含品種)予以列管,並訂定相當的罰責,才能收遏止之效。
而對於可以輸出的科技與品種,則應該透過兩岸協商平台,取得這些科技與品種在中國的智財權保障,並要求中國政府拿出有效解決當地眾多的「山寨」台灣農漁產品的方法。
對於當前農漁業試驗研究機構存在已久的制度、人事、管理、結構等問題,也是該拿出魄力大幅改革的時候了!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農民之敵 !
中國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園」,係為了吸收台灣的資金、農業技術與人才,提升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打垮台灣的農業。近年來台灣外銷日本的農產品由第二名退居第二十二名,而中國卻直竄而上,以及台灣農產品頻頻遭到中國仿冒,已成為台灣農民最大的夢魘。
最可怕的是,那些讓台灣農民睡不著覺,或者半夜驚醒的人,竟然多數是由台灣去中國發展的退休官員、學者、農民。少數貪圖小利的農民,帶著資金與技術到中國,以為可以大展鴻圖,創出事業第二春,不料,技術被學走、偷走,資金被騙走、污走,人就被一腳踢開,雙手空空回到台灣。
有些退休農業官員、學者,以顧問的名義受聘到中國,為了一種備受禮遇的虛幻榮耀,竟將畢生所學貢獻給中國。坦白說,台灣農業勝過中國之處,僅在技術而已,其它生產條件,中國比台灣具有更多的優勢。因此,技術一流失,台灣農產品就失去與中國競爭的能力,將被市場淘汰。
農委會前主委孫明賢擔任「台灣農民創業園」顧問,辯稱「農業技術是公共財」、「中國地大物博,可視為台灣產地的延伸 」。話雖說得好聽,但台灣與中國的農業是處於競爭關係:一個去中國發展失敗的台灣農民,會複製出十個成功的中國農民;中國多出口一些農產品,台灣的出口農產品就會大幅減少。
台灣與中國的農業是對戰的兩軍,任何人想要遊走兩邊,左右逢源,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孫明賢之流,若不站在台灣這一邊,就是台灣農民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