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 21:41:02親子育兒坊

台南市安平區保母-親子育兒坊 - 思考和感性

典型的感性型媽咪會衝去安慰她的孩子。感性型媽咪是天生的憐憫者,她們在母性之中注入溫暖滋長的能量,她們想拭去孩子身上的傷、保護他們不受疼痛之苦。思考型媽咪的養育風格則與此不同,她們更擅於退後,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試著自己來;她們不想承受窒息感、也不希望別人對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所以,她們小心地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

對感性型媽咪或甚至是感性型孩子來說,思考型媽咪對待他們似乎有點「不關心」。對思考型媽咪和思考型小孩來說,感性型媽咪可能就有點保護過度而且管得太多。

我是感性偏好,我兒子是思考偏好。他小時候在公園弄傷自己的時候,我的直覺就是把他扶起來,抱到膝上依偎著,他很傷心地邊哭邊踢。我那時想的是,「哇,他一定很痛!」可是,我很快就了解到,他是因為受了挫折才掉淚,而不是因為疼痛;他想要從我身上下來再去玩。所以,下一回他跌倒時,我學會退後一步,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要(或需要)我的幫助。

思考型媽咪們則這麼告訴我,了解性格類型之後,她們開始提醒自己記得要伸出擁抱的雙手、進行眼神的交流、說出鼓勵的話語,以滿足幼孩子對於愛的感受需要。

不同的思考傾向

從這裡點出了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之間的根本差別。思考型媽咪較擅於看清人們之間的界線,她很自然地認為孩子與她是分別的個體。一位思考型媽咪告訴我:「每個人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藩籬,在那道藩籬之內是純屬個人的空間、責任和資產。如果未經允許,妳不會踏入別人的範疇內,妳會尊重那道藩籬所代表的界線。」當思考型媽咪善盡母職時,她必然尊重著孩子個人的疆界。另一位思考型媽咪說:「我們不會緊迫盯人。」

對感性型媽咪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模糊。事實上,她試著貫穿任何存在於她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她竭盡所能的讓孩子們感受到她的親密、溫暖、依戀和有用。她最終的目的,是想要非常貼近她所愛的人,這樣才能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和喜悅;換言之,他們也會感受到她的喜怒哀樂。

因為思考傾向的不同,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的為母之道,也就各有擅長。思考型的人,是提供孩子自立自主所需之身心空間的專家;感性型的人,則讓孩子獲得身體和情緒上的親密感,滿足他們對於愛、獨特及安全感的需求。

在我對這些媽媽們進行研究工作時,我知道她們大多數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既獨立且心中有愛。但是,如果要求她們從二者當中選出一個最重要的,我發現思考型媽咪普遍選擇獨立性,而感性型媽咪往往強調的是愛。

許多感性型媽咪說,她們開始當媽媽沒有多久,就覺得自己好像「天生」是當媽媽的料。她們很喜歡孩子們渴望身體和情緒親密感的那幾年,而且她們會覺得很難放手讓長大的孩子單飛。當逐漸獨立自主的孩子要求她們「退位」、好好過自己的日子時,她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在指責她,覺得自己被否定了。思考型媽咪們卻不這麼想;當孩子長大、更成熟、更獨立,她們會覺得自己即將向前邁開大步。雖然有一些思考型媽咪樂在養育嬰兒的具體感受中,但大部分的思考型媽咪說,她們覺得自己沒辦法配合學齡前孩子的無厘頭和情緒化。

處理衝突的方式有別

思考型和感性型還有一項重大的差異,就是她們處理衝突和對抗的方法不同。以下是另一個發生在遊樂場的故事:當我兒子參加小聯盟棒球隊時,我和隊裡的另一位(思考型)媽媽變成了朋友,我們兩個都有年紀比較小的女兒,而且在比賽進行時,我們會讓這兩個小女生一起去附近的遊樂場玩。沒過多久,她們兩個又喘又激動地回來了。有幾個年紀大一些的男孩不讓她們玩溜滑梯!

我要女兒坐在我懷裡等一等,或許那些男生會走開。我是感性型,會儘量避免對抗,而且,直接處理這種衝突似乎會引發更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在行動前先把事情想清楚的內在需求,大概也在那時作用著。不過,我的思考型朋友(也是外向型)立刻跳起來走過去找那些男孩說話:「這裡是公園,她們兩個有權使用溜滑梯,你們對年紀比你們小的小孩這麼過分,真是丟臉。」她這麼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兩個小女生後來重回公園,而且平和地獲准在那裡玩,我們這兩個媽媽就從露天看台那裡密切地注視著她們。

感性型媽咪愛好和諧,她可能會覺得很難說出任何恐怕會傷感情的、負面的、或引發衝突的話。思考型的媽媽則天生擅長直接表態,並且能夠忍受與人交涉棘手問題時的不和諧,她們也會依據客觀原則來處理衝突,並獲致公平公正的結果。

文化的壓力

媽媽們在教養兒女時,一旦涉及到思考–感性的功能,就承擔著大量的「該與不該」;別項功能在運作時都不會如此沈重。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對於「好媽媽」的定義往往有所誤解,並且會貶損對方的價值。

歸根究柢,思考型媽咪和感性型媽咪都一樣「好」,她們擁有的不同長處在教養兒女的過程中同樣珍貴。

文化的影響力是思考–感性功能會如此沈重的部分原因。我們的文化過於重視思考型,而且在傳統上,思考型是與男性相連,感性型則與女性相連。

許多現代媽媽是在:「女孩子就是比較偏向感性型──以人際關係為取向、較為私密且溫暖」的舊有期盼下長大成人。屬於思考偏好──重邏輯、分析且客觀的女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背離主流。在以性別作基礎的文化壓力下,許多女性學會以傳統女性化和感性型的方式運作。結果,有很多思考型女性會具體表現出感性型的特質,而思考型男性卻不見得會被鼓勵發展出那樣的特質。因此,在思考型女性和思考型男性之間存在非常真實的差異。同樣地,許多感性型女性設法朝思考型發展,以期在商業、科學、法律和其他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專業領域中獲得成功。

資料來源:圓滿家庭親子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