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0 07:46:56 A_ha

「現撈魚」變冷凍貨,台灣變身「無魚島」

台灣人吃海鮮是全球平均的1.9倍。但你以為的漁港「新鮮現撈」,其實是冷凍進口。為什麼你桌上的海產,是從印尼、大陸來的?為什麼台灣變身「無魚島」?
【文/林倖妃 圖片/劉國泰】

「現撈魚」變冷凍貨

俗稱「南寮漁港」的新竹漁港,周邊17公里的觀光帶,被市政府列為「新8景」之一。週末假日吸引中北部民眾驅車前來,以為吃到最新鮮的「現撈」海鮮,事實上可能是冷凍的進口貨。

然而,新竹漁港不是特例。漁港邊的「真.海.鮮」愈來愈少。除了靠遠洋和養殖外,台灣其實已接近「無魚島」。「台灣沿海早已被破壞,」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指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污染是主因。「政府不能把責任都推給氣候變遷,這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

靠海吃飯的漁民,最清楚。

台灣12浬內的沿岸,漁民捕到的魚愈來愈少。近10年來,小型漁船和舢舨作業的產量,重挫30%。從每年近5萬噸,滑落至不到3萬5千噸。產量衰退的前10名中,沿岸海產佔了8種。遠洋漁獲減產11%,近海(200浬內)漁獲量,更少了20%。烏魚是最好的例子。

魚汛來時,極盛時期全國有7、80對(兩船一組)漁船在追魚。「現在只剩下3對了,」高雄興達港區漁會總幹事曾欽榮,伸出3根手指強調。興沖沖到港邊海產餐廳的遊客,吃到的是進口的處女蟳、紅蟳。點到鮮美的石斑、紅魽,多是來自養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