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06:05:14張武云好服務推薦

陳永妹的推薦評比清單98892 林士帆最推薦的好物 在文字與美食里享受生活 (2)84195

無標題文件

作者:冰川臘梅   人生實屬不易,我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因為生活的背后是人生,支撐人生延續的是生命。生命的力量是自信,堅強和健康。生活不僅讓我經歷,讓我學會,更讓我深深懂得。熱愛生命的一點一滴,熱愛每分每秒。   沿著一心向善向上的軌跡,完善自己的人生,用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追尋奔跑如飛的歲月。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享受親手做的美餐,用快樂的心情拼湊生活的美好。   生活,就是由一切美好零碎的點滴拼湊起來的最大幸福,是會讓人覺得溫暖快樂的名詞。   而做美食,則是我生活方式其中之一的愛好,希望我喜歡的,親們也喜歡。烹飪是一種樂趣,是享受,因為可以創造出各種舌尖上的美味,自己親手制作美餐時,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很干凈、吃起來很健康。我親手燒的火鍋,味道也很美味哦!盡情享受”美餐,暖胃又暖心。我熱愛文字,喜歡攝影,更喜歡做美食,把自己的生活愛落實到餐桌上,一粥一飯、一湯一菜之中。(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在文字與美食里感悟生活,感悟生命。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景,描自己的畫。 +10我喜歡

文| 樂宜文(江西)   選擇(微小說)    他和她,經人牽線搭橋,從戀愛到結婚歷經三月,如高鐵般的速度。  從戀愛開始每天道“晚安”, 是他和她的必修課,“晚安”兩字,溫暖、性感、有情調,充滿厚重的生活儀式感,對他們60后來說,是一道多么時髦的風景。       夜,太深。繁華褪盡,歸于寂靜。路邊的燈無精打采地亮著,暗黃色的燈光,帶著一絲生活的溫暖。      看了看表,凌晨兩點半,偌大的街道,他,一個人,步履匆匆。  今天周末,他一周第五次連續加班,夜夜無休。作為刑偵隊里最老的“年輕人”,那股干勁能打得牛死。  審訊時,犯罪嫌疑人一看他那雙鷹一般的眼睛,立馬膽顫驚驚,沒幾個回合,便繳械投降,再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最后都沒能斗得過他,小縣城里那些地痞流氓一聽他的名字,便聞風喪膽,頃刻間,檣櫓灰飛煙滅。  他曾在派出所工作,即便離開派出所工作多年,轄區還有他的傳說,婦女晚上哄小孩入睡,小孩啼哭不休,只要一報上他的名字,哭聲立馬停止,隨即便乖乖入睡,轄區里那些婦女夜夜睡眠充足,個個精神飽滿,家庭關系非常和諧。為此,轄區里家庭糾紛非常少,無形中也緩解了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尷尬。他調離派出所工作那會,轄區那些個育齡婦女一夜間仿佛失去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她們最為傷感,頃刻間,花容盡失,恨不得立馬把他拽回來,到現在還一直躺在傷心的夢里久久沒緩過來。戰友們對他真實羨慕嫉妒恨,即便如此,也沒法趕上他的節奏。  抓捕時,他總是沖在第一個,眼里看不到任何困難,也不懼怕任何危險,因此他獲得的榮譽證書太多,大的榮譽有國家級頒發,小的榮譽有老百姓送給他的一面面錦旗,足足可裝滿一板車。  可他并不在乎這個,他只知道今晚她一定還在等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在等他去完成。      他不禁加快了步伐, 踏踏踏踏,匆匆的腳步聲中,明顯夾雜著些急促和慌亂,少了平日里執行任務時的淡定和從容。  忐忑,著急,慌亂,一起襲來,他不禁打了個寒顫。  他已經很久沒有握她那雙在他眼里似少女般芊芊玉手了,更是也沒有當面向他道聲“晚安”,甚至連約定的電話報告都沒有及時做到位。      今晚,她必定會等他,因為今天是她50歲生日。不,準確地說應該是昨日。時針,此刻已經悄悄爬過了12點。  就在前日,他晚歸時,她一改往日的隨性,而是鮮用嚴肅口吻提醒他,今天是她生日。“你明天必須和我當面道聲晚安,否則不給你開門,更不給你做飯,你就住刑警隊得了!”      她望著他,表情前所未有的嚴謹,可眼里飽含著莫名的復雜,動容,那雙情人般溫情脈脈的眼睛含著晶瑩的淚花。    “保證完成任務”他的聲音鏗鏘有力,但很快又回歸沉寂……  他一直愧疚好多年,工作重要,家人也很重要,工作與家庭總是難兩全,他很無奈,經常為此傷透了腦筋,就像一道歌德巴赫猜想難題,一直找不到解法。今晚,全隊加班,一個地方惡勢力團伙今晚收網,他不加思索,依然全身心地投入此項工作。  此刻,一陣慌亂的趕腳。他非常害怕她笑靨如花的臉慢慢變得疑重,最后歸于落寞……“我選擇你,就是選擇你的擔當和責任心,也選擇等待你平安歸來時那聲晚安。”二十余年如一日的約定一直在耳邊縈繞。他總是眷顧著職業的責任,可對她的責任呢,他不禁捫心自問……      終于,進了小區,來到樓下,他不禁抬起頭,看到路邊的路燈發出溫暖的亮光,一如既往灑在他身上,這燈光如新婚燕爾般一樣閃亮,一樣溫暖。“老婆,我回來了。”帶著些沙啞和磁性,走進門,他耷拉著腦殼,不敢抬起,步履維艱,像個在學校犯了錯的孩子,心甘情愿地等著她對他的指責……  愛她,無言。她對他是多么重要。      他推開門,燈光明亮,撲面而來的是陣陣美味佳肴飯香,一眼掃去,潔白的桌子上擺放著他最愛吃的幾道硬菜,菜的顏色有些泛黃,應該是熱了好幾回了,旁邊還放了一壺水酒,應該是剛燙過,還冒著熱氣,一束百合花插在花瓶里,亭亭玉立,芳香四溢,一個偌大的生日蛋糕包裹著,靜候在一旁,一頓溫馨的生日大餐含苞待放,好一幅溫暖如春的畫卷,令他激動不已,隨即感覺一雙柔軟的手從身抱住他,鐵鉗般熊熊抱住,熟悉的聲音像一首老情歌般在耳畔響起:“回來啦,不急,先吃飯,然后再向我道聲晚安……”      夜,醉了。窗外的路燈,激情明亮。光透過玻璃窗,映照著他和她那張老來發俏的臉龐,愈加閃亮,他們笑了,像個孩子。      人生匆匆,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  就這句深情的“晚安”,雖經常會遲到,但從來沒有缺席。      這是他和她的選擇。  也是他和她畢生的選擇。  +10我喜歡

一綠的方方正正的垃圾桶,它的目光高傲地向著危樓,它的胸腹卑微地謙虛地接納殘羹、瓶子、果皮和帶血的衛生巾,還有,循味而來的蚊子與蒼蠅,它的臀部浮腫,依著一條踟躕的流浪狗。   女人,五十多歲,微胖,碎花襯衫,奶子碩大,褲管高挽,一雙藍色塑料泡沫拖鞋仿佛是綁著兩坨肉的小腿下的沖浪板。卷閘門嘩啦抽開的一瞬間,她翻開褶子眼皮一下子捉到自己的孩子:“娃,過來!”仿佛這一聲呼喊也浪費時間,她一雙手早已經伸進教室門邊綠色的桶里。果水瓶三三兩兩聽話地躺進電車前面的簍子,啪地合上,生怕瓶子長腿跑了,扎翅飛了。   一個白汗衫已經失去了原色的消瘦老頭,一下子戳在女人跟前,在喧鬧的人群里突然冒了出來,仿佛他就在那里等著。他的出現仿佛就是為生氣地指責女人不該撿垃圾桶里的瓶子。   倆人起了爭執。小街人流停動。   “你白拿瓶!”“咋,是你的?!”“我收拾垃圾,就是我哩!”“憑啥?”女人推車就走,男人雙手端起垃圾桶,狠狠地放在電車后座:“那你給箱子也弄走!”女人聲嘶力竭,男人全身用勁兒。熙熙攘攘的小街只剩爭吵的主旋律。   德正新思維補習班里蜂擁而出的孩子,如撞大戲一樣,個個面帶笑容,有的伸頭探腦,生怕看不清;有的環腰抱住同伴,交頭接耳;有的拉臂扯衫,擠眉弄眼。門口打麻將的忘記了碰胡,那個說話尖刻的趁機換了一張牌;打升級的不再為誰用副牌冒充主牌,誰多出一張少得五分吵的不可開交。向心力一下把人群聚攏在爭吵源那里。   剛才在課堂上講的眉飛色舞聲音抑揚頓挫的美女老師,彈彈身上凹凸有致的紅裙子,雙手抱在胸上,津津有味地看著層層疊疊的人群,嘴角露出葛大爺一樣的微笑,牙齒更白,更齊。   嘩,陽光一下子擠進樓縫,人的頭發,人的眉眼,人的肌肉的顫抖,人的裙褲、褲衩、長袖、短褂里面的雪白的胴體都暴露在光天化日里。   爭吵進入白熱化,戰場已經因為推搡擴大到方圓一千平方米。圍觀的人群,仿佛久久沒有喂養的金魚,丟了一塊餅干在魚池,餅干在哪,魚群在哪。   第二天,這個街道沒有損失什么,那個已經不再方正的綠色桶子,仍然不明不白地想:我招誰惹誰了?   作者簡介:墨城,又筆名文豐,岳峰。河南南陽人,教育工作者。 +10我喜歡

前段時間讀到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秦春華院長寫的《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這篇文章后來被換成《考上了北大哈佛以后,就走向人生巔峰了嗎?》等標題,在網絡上引起不小的轉發和熱議。   文中,秦院長對大學生尤其是名校大學生(他稱為“牛孩”)有幾個擔憂:   他們的死板和拘謹太像了(從面試現場表現看出),成長模式和優秀的方面太像了,就連進大學以后的問題點也太像了——入讀一所好大學似乎成了追夢的終點,然后便找不到奮斗的方向了。   我算是秦院長說的那類“牛孩”:一路讀著重點小學和中學長大,然后到世界名校拿到本科學位,再攻讀碩士學位。在感謝秦院長撰文關心學生之余,我想以一個“牛孩”的身份,圍繞“大學生與人生方向”這一點,聊聊自己的感受。一些看法可能同秦院長的觀點相左,但也可能獲得大學生的共鳴。   1、沒找到人生方向,這有多可怕?   秦院長在文中最大的擔憂,是年輕人的“共同迷茫”——哪怕是很多拼進了北大、哈佛的“牛孩”,也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人生方向”了。(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們(被面試學生——筆者注),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小時候,每當大人問孩子,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呢?孩子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回答:科學家、宇航員、飛行員、警察叔叔(阿姨)……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后,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但有一天當他們(北大、哈佛學生——筆者注)真的置身于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么呢?   如果長大后仍能像童年時那般無憂無慮、天馬行空地幻想,該有多好。   可是,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學習和生活磨練,我們早已變得更縝密、更謹慎,有了更多思慮,不再能一拍腦袋說出“我要當醫生”“我要蓋樓房”了。所以,將“幼年時能脫口而出遠大理想”與“長大后的方向暫缺狀態”做直接對比,我認為略欠周密。   秦院長文中所述的“人生方向”,是指能讓人充滿熱情的一項事業、能為之奮斗終生的遠大理想,橫跨人生未來幾十年,是一個大而廣的概念。暫時沒找到這樣的“人生方向”,對牛孩們、大學生們、年輕人們而言,是一件該深感恐慌的事嗎?(美文精選網:www.meiwenjx.com)   作為一個仍在摸索但未曾停止過努力的90后,我不這么認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方向,就像是千里之外的廣闊大海,必然是需要花費時間,經過一步步思考和實踐才能悟出、確立的。哪怕是頓悟,也得有前期摸索作鋪墊。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明“人生方向是什么”,我想可以這么寫:人生大方向=小目標1+小目標2+…+小目標n。   即:   宏觀的人生方向,是由微觀的“小目標”累積而成的。n的數值因人而異,有的同學找到人生方向花費時間較少,有的人會慢點——這都很正常,無需因為自己還在摸索而別人已經有了長遠方向,就感到焦急。   試問秦院長、大學教授們:你們二十多歲時,就已經精準無誤地找到人生方向了嗎?   很多改變了世界的人,年輕時都經歷過相當長的一段探索期。有的人可能比現在的大學生更摸不清未來方向。   締造了蘋果帝國的喬布斯開始科技領域創業前,曾在二十多歲時只身去印度踏上一段宗教苦旅,還當過嬉皮士。奧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回芝加哥窮人區干了三年義工,然后進入哈佛法學院讀博士。彼時的他,很可能并沒把“人生方向”定為有朝一日當選美國總統。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年輕時曾教英語,后來開翻譯公司。當年的馬總肯定也沒想過,未來的人生都將和一個叫“阿里巴巴”的公司密不可分。秦院長自己也在文中提到了美國的摩西奶奶,77歲時才發現對繪畫的熱愛,正式開始創作。   所以我想,我們不能把“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渲染成一個會讓年輕人焦慮的嚴重問題。二十多歲的年齡,尚有太多上升和可塑空間,沒有定型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當然,我這么說不是在鼓勵大家可以仗著年輕資本而不怕迷茫、“悠著來”。比早早找到關乎未來幾十年“大方向”更重要的是現在行動起來,確立好這個月、這半年、這一年、這兩年……的一個個小目標,并堅決執行,讓每個被完成的小目標都成為人生大方向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2、我們真的對下一步的目標一無所知嗎?   如果把“是否確立了現階段和近期目標,并付諸實踐”作為判定一個年輕人是否“迷茫”的標準,大學生們(不管是牛孩還是非牛孩)仍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情況堪憂嗎?   我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其實沒有那么“慘”。   先說身邊的哈佛“牛孩”們。前幾天,我同哈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特別助理、哈佛研究生院國際戰略發展主任H.P.Tian博士聊天。當問到中國留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和未來規劃時,她給予了很正面的評價(以下為原話大意):   “我了解的不同院系的中國學生都才華橫溢,能力出眾。他們頭腦清楚、很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   我認識的哈佛中國學生們確實如此。他們充滿正能量,把學習生活安排得充實而有條理。雖不是每個人都確定了“人生大方向”,但都有清晰的小目標小規劃正在執行著。   朋友何江(哈佛歷史上第一位畢業典禮中國籍學生演講人)便是生活得“很明白”的一位年輕人。他從湖南農村考進中科大生物系,再憑優異成績進入哈佛生物系讀博士,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生物學博士后研究。   雖然何江還沒確定未來是扎根實驗室做學術,還是走出校園去探索技術+創業道路(即“人生方向”待定),可你一定能看出,何江如今的優秀是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來的:抓準“生物”這個自己喜愛又擅長的領域,完成一個接一個成長途中的“小目標”。   不去好高騖遠,只求腳踏實地——對年輕人而言,這難道還不夠嗎?   再說更廣范圍的大學生們。9月22日,我發微博邀請大家分享“2016年最后100天的3個目標”,兩天內便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的幾千個“小目標”:有要通過一場重要考試的,有要看完x本書的,也有要堅持每天跑步的。   我想,我們不能輕看了這些小目標。縱使它們再微不足道,也是尋找人生方向的基石。   秦院長、教授們,我們雖不能一步登天,但那么多年輕人都在為當下能做好的事不懈努力著呢。這就特別好,不是嗎?   3、“獨處”和“試錯”,就是找到人生方向的最佳辦法嗎?   文章末尾,秦院長分享了兩個找到人生方向的辦法:獨處和試錯。   “每天抽一點時間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空間,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駭人聽聞也沒關系,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與他人無關。”   “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地嘗試所有的事情,……不要害怕失敗,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   謝謝秦院長的建議,但請允許我分享一點不同想法。   “獨處”那段話,(恕我失禮)越讀越覺得像雞湯書里“知心大叔”/“知心姐姐”常說的話。這個方法無傷大雅,可也不會給人帶來什么幫助。試想,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拿出一張紙天馬行空地涂鴉狂寫,真能靈感迸發、找到奮斗方向嗎?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牛頓那樣,被蘋果砸了頭就發現了引力;或者像阿基米德那樣,泡個澡就找到了浮力。年輕人之所以迷茫,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腦子里沒有idea。在這種想法缺失的狀態下獨處,幾乎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收獲,反而可能越寫心越亂,適得其反。   關于“試錯”:誠然,人都是在嘗試——跌倒——爬起——再嘗試的循環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確立短期目標和探索長期方向的過程,一定少不了試錯,這點我非常贊同秦院長。   但我不得不說,當讀到“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這句話時,我被冷不防震了一下。想法固然美好,現實卻很憂傷。如果年輕人的生活能像秦院長描述的那般簡單灑脫,就完美了。   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真的輸不起。   十年寒窗,我們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和家人明了。這么多年的拼搏都是前期投入的成本,如果因為一次大膽試錯就放棄大學學業,所有時間和金錢成本就可能瞬間變為沉沒成本,無法收回了。   社會給我們年輕人的機會很多,但給我們的挑戰和壓力也“山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比爾蓋茨那樣輟學后成功創業。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先好好在學校里讀書漲技能拿學歷,仍是當下最穩妥的方式——我不是在說年輕人不能試錯冒險,只是這“險”,最好在可控范圍內“冒”,實在不可太激進。   那么,幫自己尋找奮斗目標和人生方向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的建議你也許不陌生,但確實都是我自己用過、覺得好的辦法,分享給所有年輕人——不管你是否正在迷茫。   01讀書,讀書,再讀書(所有非教材教輔的好書)   與其去想,不如去讀。智慧和Idea不是憑空蹦出來的,而是通過閱讀攢出來的。   在移動社交工具肆意侵占日常生活的今天,我們真的太容易分心了,很多人不知不覺就能在朋友圈和直播app上花掉一小時。放下手機,重拾書本,靜心讀幾頁書、幾篇文章,你獲得的將不僅是知識,還有能幫你找到目標和方向的靈感。   在大學里讀完有關華爾街和高盛的幾本書后,我對投資銀行業有了更深的了解,也進而確定了畢業后第一個奮斗步驟:去投行苦干兩年,夯實基本功。   不管未來落腳于哪個行業,投行給我的各種基本技能都會讓我受益終生。   我還喜歡讀自傳。這類書的一大魅力,是作者生活到第50頁的時候,還不知道第300頁會發生什么樣的精彩故事。循著他們的奮斗足跡讀下去,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規避教訓,學習成功方法,再思考和設計自己的人生路線。   02拜師求教   與其去想,不如去問。我們可以找的老師至少有兩種:教授和學長。   大學生最該避免的事情之一,就是只在課堂上和教授發生交集,下課鈴一響就“各奔東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教授們是過來人,比我們有見識見地;很多教授也愿意與學生打成一片,傾聽我們的苦惱和迷茫,幫我們出謀劃策,還可能給我們介紹各種資源和機會。   讀大學時,我有幸和幾位教授成了好友,經常在下課后同他們hangout:周末到教授家一起做飯,跟他們體驗各種好玩事兒(學日本劍道,在農場上種菜)。和教授們的聊天過程也是學習過程,我聽他們講自己年輕時的打拼故事,也讓他們為我畢業后的規劃支招。   一位賞識我的經濟學教授,更寫信力薦我去摩根士丹利紐約總部實習。每次跟出色的長者交流,我都感到充實和喜悅,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往往能被驅散無蹤。   和優秀的學長學姐交流更應該是必修課。   他們剛走過我們正在走的路,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熱騰騰的經驗,包括我們正經歷著的挫折和疑惑。他們可能是比父母更能體會我們感受的人。   缺乏方向感和上進心的時候,不妨和學長打場球(和學姐逛個街)、吃頓飯,抒發自己的苦悶和彷徨,讓他們開導一下。雖不一定能立刻豁然開朗,但也會幫你減壓、重拾一些動力。   03不要宅在宿舍和家里,走出去看看世界   與其去想,不如去闖。感到無力和迷茫的時候,切忌把自己關在宿舍和家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任憑自己在狹小空間里獨自療傷或苦想,那樣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越發消沉和自卑。   有意識地讓自己走出每天兩點/三點一線的生活圈,去完全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呼吸不一樣的空氣,到別人的生活里走一走。   在旅行途中,太多人收獲了靈感,甚至找到了奮斗目標。還是說喬布斯——他到了印度后,發現這個國家并不是一些人所宣揚的宗教凈土,而是處處皆貧窮和饑餓。印度之行讓喬布斯意識到,比起宗教,也許科技與創業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繼而在之后開始創辦蘋果品牌。   04提高執行力   與其去想,不如去做。定好的目標就是要去完成的。如果不立馬卷起袖子付諸行動,還不如壓根沒有目標。提高執行力和效率的好辦法之一是給自己列To-dolist(任務清單)。   我從讀中學開始列To-dolist,從最初在小筆記本上手寫任務、逐一打鉤,到大學以后在電腦和手機上填寫自造的To-dolist,我的記錄幾乎從未間斷過。   如果按每天10項To-do來算,十年下來也完成超過36,500個任務了。做完這幾萬個任務,就是實現了幾十個乃至幾百個小目標,也同時使我的“人生方向”更加清晰。   養成用To-dolist的習慣后,你就會逐漸患上“任務完成強迫癥”。如果哪天沒做完某個任務(沒法在任務清單上打鉤),就可能感到渾身不舒服——這是一種好的“不舒服”,因為它能督促你提高效率。   前幾天,我調查和制作了幾種哈佛同學常用的To-dolist模板,發布在新浪微博上(請前往@李柘遠LEO查看詳情和討論),在這里再次同大家分享。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模板。然后,就開始嘗試一下每天有To-dolist監督的生活吧。   4、想跟國內大學教授們說   在大學里,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出色的教授。他們不但傳道受業解惑,更給了我勝似親情的師生友誼。我把大學母校看作the home away from home(故鄉之外的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授們給的關懷,讓我能在漂洋過海求學的幾年里一直感到溫暖。   我只想以一個普通學長身份,替所有離家求學的學弟學妹向國內大學教授們提一個請求,希望不算苛刻:   請多給學生們一些尊重、耐心和鼓勵,不論是在招生面試時還是學生入校后。下一次,能否將心比心,多理解一下他們在面試時“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的拘謹,不再在面試時隨意打斷他們?   當他們遇到困惑想找你們探討和傾訴時,能否多為他們敞開辦公室和家的門,為他們出出主意,而不只是隔靴搔癢地送一段通用雞湯話?你們的一次悉心幫助,真的會讓很多學生感恩一生。   以一句話作為文章結尾,送給所有正在為未來努力著的大學生、年輕人:   人生方向,不是空想出來的,是用一個個小目標拼出來的;別著急,別焦慮,把眼下的每一步走實,你會走得很好。   文/李柘遠 +10我喜歡


賴武聿的開箱推薦文天地45517吳政虹的開箱推薦文天地88311鄭惠意的特別推薦16996烏姿婷的特別推薦
賴淑萍的優質必買清單36189 林韋成的熱門嚴選12135 感恩遇見潘少睿的焦點新聞部落格18674 袁幸嘉的優質推薦評比41781 是枝裕和語錄:世間也需要沒用的東西 (2) 21265蔡名紫的優質推薦評比52735 黃蕙雪的推薦清單94728 朋友多了,路未必好走6695